1.梅雨是什么?它和普通的雨都有什么不同?

2.梅雨季节的定义是什么?

3.梅雨天气是什么意思

4.长江沿岸的“梅雨”天气是由什么引起的?

5.梅雨时节是什么季节

6.请问梅雨季节是几月到几月呢?

7.什么叫梅雨季节

8.梅雨是什么意思

9.什么是入梅天气

梅雨是什么?它和普通的雨都有什么不同?

梅雨属于什么天气系统_梅雨算天气还是气候

梅雨,是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形成条件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梅雨是典型的锋面雨,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候输送的西南暖湿气流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区域,形成了准静止锋和锋面气旋活动,冷热空气相遇造成长期的阴雨天气。

腊月里多雪,水黄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关。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这是因为天气往往有阶段性。天气持续干旱,常常是某一种有利于干旱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所造成的。但由于大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上述相对稳定状态总是要被破坏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反面转化。

春水铺,夏水枯?,?铺?是指雨水较常年偏多。谚语说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现干旱。它和?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一样,都是用春季的雨水来预测梅雨的。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春风,是指偏东方向的风(东南风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谚语意思是说,春季偏东风较多的年份,则夏季梅雨一般也较多。

梅雨季节的定义是什么?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前面我们讲述的是正常年份梅雨形成的原因,下面我们将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梅雨状况的异常。 (1) 造成早梅雨的基本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跳提早发生,使得我国东半部主要的降雨带突然从南岭以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像1971年的梅雨5月26日就开始了,比正常的梅雨提前半个多月。这一年天气的转折变化是从热带地区先开始的。在5月下旬短短十天内,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台风,这些台风发生在副热带高压的南侧,并向西北方向移动。它的这种活动,就好象副热带高压受到一个往北的推动力那样,使这个高压向北拾升上来,在这个变化期间,高空西风急流北移,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也就因而突然开始。需要说明的是,副热带高压的提早北跳,并不都是热台风活动所引起的,其他的原因也可造成它的北跳提前发生。只要出现副高提前移到华南沿海稳定的局面,都会造成"早梅雨"。 (2) 迟梅雨:有的年份,初夏南支西风急流强而稳定。6月份,在对流层的中部,从我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面的西北太平洋上,一直维持着一支强劲的西风,它的存在,抑制了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北抬,使得长江中下游的雨带久久不能建立。这样,就造成了梅雨姗姗来迟。如1982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直到7月9日才开始,就是属于这种情况。这一年在6月20日以前,西风急流偏南,副热带高压也偏南。到20日前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伸展在我国东南沿海的高压脊曾经一度加强,北抬到华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曾经出现过三、五天的阴雨天气。但是,这个变化还不是季节性的转折。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主体尚未北移,特别是南支西风还停留在北纬30度附近。在西风急流影响下,一股股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不久也南退了。直到7月上旬后期,东亚上空的西风急流突然向北撤退,使副高在我国东部沿海及日本上空明显北跳,梅雨才开始到来。 (3) 特长梅雨:特长梅雨的主要原因是"出梅"特别迟,如1954年梅雨到7月底8月初才结束。是什么原因使得梅雨久久不能结束呢?这一年,整个北半球的大气运动特征有许多异常之处,从亚洲及西北太平洋这个区域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1954年6、7月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比正常年份偏南很多。尤其是7月份,对流层中部东亚沿海地区副高的脊线位置基本上沿着北纬18度,比常年平均偏南约八百公里。整整一个月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出现如此大的偏差,是非常罕见的。本来"小暑"以后,长江中下游应该在副高控制下,盛行东南季风,天气晴热。但由于这种偏差,这一年7月在对流层下半部,暖湿的西南季风代替了东南季风,它为"梅雨锋"停留在长江流域提供了重要条件;第二,这一年的6、7月间、有一个强大的高气压,长期停留在西伯利亚东部上空。它象一座大山那样,"阻塞"在高空西风带的通道上,使西风急流分成两支。-支从它的北边通过,另一支从它的南边向东传播,而且南边的一支还十分稳定。前面已提到,"出梅"时,急流要移到北纬40至50度之间,而这一年7月的南支急流,却仍然沿江淮流域伸向日本列岛。在这支急流上不断有一个个低压槽自西向东移动,每当一次低压槽通过时,便与副高西北方的西南气流汇合,引起一次大到暴雨。直到8月初,这个"阻塞"高压突然消失,急流才向北移,副高也向北跳,梅雨始告结束。上面这两个特点虽然在1954年最为典型,但它对长梅雨的年份是有代表性的。凡是梅雨在7月下半月结束的年份,大多有这样的特征。这是因为进入"小暑"以后,冷空气通常已侵袭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只有当西伯利亚上空有强大的高压"阻塞"在那里,使得急流分成两支,一支从高压南边通过,位置比正常年份大大偏南时,冷空气才能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样,到那时,只有西北太平洋副高明显偏南的年份,雨带才能停留在长江流域。一旦这个高压加强,控制了长江中下游,那末,就将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了。 (4) "短梅"与"空梅":"短梅"与"空梅"通常是副热带高压与北方冷空气两者活动不协调的结果。当冷空气活动频繁的时候,副热带高压位置很南,冷暖空气交汇于南岭山脉一带。而当副高北跳到华南沿海,通常长江中下游梅雨开始的时候,高空西风急流却很快再一次北跳,冷空气活动就突然减弱了。它使得副热带高压不久再一次北跳并控制长江流域。这样,梅雨就很短或者不出现。但是,也有些年份,"空梅"是大气运动状况十分异常的结果。主要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它北上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时间比常年提早了很多,而且很稳定,长时间停留在这个地区。这种"空梅"年份,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干旱。 (5) "倒黄梅":"倒黄梅"的出现主要是东亚上空大气运动初夏到盛夏的季节转变过程中发生反复所造成的。具体说来,主要是高空西风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第二次北跳以后,重新南退一段时间,这好象两军对阵,战线向前推进以后,阵地没有巩固,又不得不暂时后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东部的主要降雨带,重新从黄淮流域移到长江中下游。过一段时间以后,高空西风急流和副热带高压才真正北移稳定下来,雨带从此北上,"倒黄梅"结束。 (6) 上面从高空西风急流、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方面,说明了异常梅雨产生的原因。但是必须指出,梅雨异常的出现,并不是长江中下游孤立的天气气候现象,有些严重的年份,还与整个北半球以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活动异常联系在一起。全球范围内大气运动的异常与海水温度异常变化(如厄尔尼诺、拉尼娜)、全球火山活动、太阳黑子的活动等都有相当大的关系。

梅雨天气是什么意思

梅雨天气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长江沿岸的“梅雨”天气是由什么引起的?

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

①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②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梅雨锋暴雨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各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形成干旱天气。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倒黄梅”。江淮流域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

梅雨时节是什么季节

梅雨时节是夏季。梅雨时节是指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中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一、简介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中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

二、生活影响

梅雨时节晴天少,要抓住少有的晴天,将家中的衣服、被子等拿出来晾晒晾晒。

请问梅雨季节是几月到几月呢?

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7月份。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

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

扩展资料:

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骄阳高挂,进入了炎热的盛夏季节。这种天气一直要维持到8月下旬,然后雨带才随着冷空气的逐渐活跃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使雨带一直退到华南沿海地区。

雨带的这种规律性变化,说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气气候现象,而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季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叫梅雨季节

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注:目前学界认为东亚夏季风始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平均在5月下旬左右),这个南海夏季风属于热带西南季风的范畴,南海夏季风逐步增强北抬,梅雨期正北抬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和副高西北侧的副热带西南季风合体,与冷空气交汇、风速辐合等形成梅雨带。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梅雨是什么意思

梅雨意思是黄梅季节下的雨。

每年公历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中旬都会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天气现象。此时,由于长时间的时雨时晴高湿天气,家中器物容易发霉,民间亦称为“霉雨”。

梅雨天气现象主要出现在我国的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江淮区,到韩国、日本列岛一带。梅雨时节,由于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向北阶段性推进的独特产物,是东亚地区独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梅雨季也是我国季风性降水最为显著的季节。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表现为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时数少、多云、风力较小等。

梅雨的形成条件: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什么是入梅天气

我们通常所说的梅雨, 是在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阴雨天气。这段时期,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南方流行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说的就是梅雨天气。梅雨天气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仅出现在我国长江中下游至朝鲜半岛南部(被当地称为Changma)和日本东南部(被当地称为Bai-yu)的地区。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在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气流控制,从暖湿海面输送大量水汽,带来丰沛的降水,即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梅雨天气。一般来说,江淮流域梅雨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开始进入高温少雨天气。近年梅雨的非典型特征梅雨天气中,雨带停留的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而往年人们熟知的梅雨期内连绵阴雨的特征,自进入21世纪以来,变得越来越不明显。由于各地判定梅雨开始的标准不一样,入梅时间无法统一。国家气候中心主要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武汉5个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对梅雨的起止和演变进行监测诊断。观测显示,自200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开始出现了“非典型”的特征。所谓“非典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梅雨期明显偏短,降雨量也偏少。这一特征从2000年即开始,2000年和2002年甚至还出现了两次空梅(几乎没有明显的梅雨季节)。梅雨非典型 防范不能松梅雨季节里,持续性的连绵阴雨天气会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汛工作带来压力。张培群告诉记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梅雨的开始时间明显偏晚。”近30年的统计表明,平均的入梅时间在6月17日,而截至目前,还很难判定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全面进入梅雨期。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两天长江中下游地区仍然没有明显的降雨天气,入梅时间还将继续推迟。各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部分年份梅雨天气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而有些年份又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并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倒黄梅”;也有梅雨特征不明显,6月中下旬降水偏少,出现“空梅”,这时随之而来的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伏旱。长江中下游梅雨演变的异常,对这一带地区水稻和棉花等农作物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虽然梅雨天气越来越“非典型”,但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出现的各种天气变化,依然值得各级气象部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