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湿热有什么症状?

2.什么是身体湿气太重?湿气重会诱发哪些疾病?

3.天气湿热怎么办

4.在广东应该如何调整饮食,减少湿热对身体的影响?

5.小孩体内湿热重有哪些表现?该怎样去调理呢?

6.同样是高温天气,为什么湿热比干热更危险?

7.身体受湿热困扰的症状有哪些?

8.为什么夏天出这么多汗,还会有湿热?

9.湿热什么症状

湿热有什么症状?

天气湿热会引起什么_天气湿热容易得什么病

脾胃湿热是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泻.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肤发黄.色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肝胆湿热是湿热郁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共同点1病因相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2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3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二证如出现黄疸.皆为阳黄.4.望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二者的不同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1湿热偏重不同.虽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偏重不同.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2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如腹胀.纳呆.呕恶.肝胆湿热产生上述症状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肝胆湿热多兼有脾胃症状.而脾胃湿热则不兼胁痛.口苦等肝胆症状.3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症状.且肝胆湿热有湿热的症状.如阴囊湿疹.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无这些湿热的症状.4从治疗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疗程来看.脾胃湿热的疗程较长.愈后较少复发.肝胆湿热虽疗程较短.但屡有发作.因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故缠绵难愈.

什么是身体湿气太重?湿气重会诱发哪些疾病?

赵东奇--中医湿气论:至于暑,即湿热合邪,酝酿为害,与前证无异。伏暑及伏暑晚发,较春夏温病来势稍缓,而病实重。初起微寒发热,午后较重,状似疟疾,而不分明;继而但热不寒,热甚于夜,天明得汗,身热稍退,而胸腹之热不除,日日如是,往往五七候始解。推此病之由,总缘阴虚之质,夏月汗多伤液,内舍空虚,阳浮于外,暑湿合邪,深踞膜原,夏月伏阴在内,阳邪处于阴所,相安无事,然虽暂无患,必有焦烦、少寐、饮食少纳,面少华色之象,秋来阳气渐敛,邪与正争而病作矣。初起邪在气分,必须分别湿多热多,尤须知此病从阴虚而得,邪热一传阴分,即当以育阴养液托邪为第一义。余前谓阴柔滋腻不可误用者,谓邪在肺经气分,气为邪郁,不能敷布水精,而见烦渴、舌赤诸燥象,自当轻清开化,若用阴柔,则肺气愈遏,金不生水,燥必转甚,邪近心宫。邪闭心宫,亦当轻虚开泄,若用阴柔,则心气愈遏,邪无出路,闭必益甚;邪已传里,即当攻下,若但用阴柔,是扬汤止沸,非釜底抽薪。此皆不当用而用之者也。余岂谓阴柔养液之不可用乎?况伏暑本由阴虚得乎!虽然,亦自有辨伏暑有湿辛淡法,忌用凉药;热多者,舌苔黄滑,或黄腻,脉息细数而遏,口干频饮而不能多,宜用前辛凉淡法。邪在膈膜上下,乃由表传里之渐,舌苔黄腻而浓,胸痞、脘闷、干呕、心烦、口渴,乃湿热与气相搏,虽近乎里,却仍在气分,宜用前辛苦通降法。邪传心包,用宁上丸开法。若传及肝、肾,见有阴虚诸证,即宜加养液,如南北沙参、元参、细生地、麦冬、鲜石斛、玉竹、龟板、阿胶之类。邪未传里时,寒已退、而热不解者,亦用此法。若邪已传里,而多,或虽多而仍觉不爽,宜于辛苦剂中,加熟大黄、栝蒌缓通之,或酒煮大黄为丸缓化之,往往服一二钱,大解一次,再服再解,不服不解,如此服五七次,行五七次,而邪始尽。非病者多食之过也,亦非宿滞之多也,乃膜原伏有暑湿,脾胃因散输不力,小肠亦变化机迟,所进谷食,皆化糟粕,不化津液,所以屡解不尽。暑湿本属浊邪,以浊附浊,胶滞缠绵,焉能脱然而解?若初起误用辛散,传里又误用峻下,必致亡阴,变成神昏、痉厥、脱厥不救。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其有里邪已尽,热仍不退者,审其舌无多苔,或苔薄而无质地,则一以育阴养液托邪为主,如北沙参、大生地、玉竹、元参、麦冬、龟板之类。虚甚而神气消索,无热象者,甘凉犹不中HT ,宜用甘平甘润之剂,如六味地黄汤、复脉汤之类,频进而垫托之,切勿见其不效,中途易法,致令不救。往往上焦之邪,因中无砥柱,内舍空虚,乘虚内陷,得育阴垫托,从中、下焦血分,复还气分,发白 而解。白 细小,色白有水,多发于胸腹、缺盆、肩颈为阴涸之象。亦有育阴垫托,由里还表,邪从汗解,将欲汗时,脉必浮缓,苔必宣松,汗解后,舌苔有即退者,有迟一二日始退者,必得苔净、脉静、身凉,舌之两旁生薄白新苔,方为邪尽。一切外邪、伏邪,均系如此。

更有妇女经水适断、适来,而病温者,热入血室,旦明夕昧,夜更神昏,低声呓语,如见鬼状,甚有当面与言,若罔闻知,而户外之事,反能闻之见之者,人咸以为怪,而非怪也。盖肝藏魂,肺藏魄,魄强者魂乃安。今热入血室,血液耗尽,肝为将军之官,最恶血燥,肝血既燥,又加水竭金枯,肾水不足以涵濡,肺金不足以灌溉,肝遂不能自藏其魂,而飞扬外越,名曰离魂。离魂则出入无时,故户外之事,皆能闻且见之也。又有病者自觉己身化作两人并卧者,亦离魂所致。虚劳等证,往往如此。治法一以大剂甘润育阴为主。初病热入血室,仲景尝用小柴胡汤领邪外出,余尝以青蒿易柴胡,加生地、当归、元参、麦冬养血养阴,山栀、泽泻导血室之邪,下行膀胱,以为出路。有瘀少腹按痛者,加赤芍、桃仁、鳖甲、龟板化瘀滋阴;暑未尽者,黄芩、半夏苦辛化邪。最忌攻下,即有实邪,亦必审其舌苔黄燥而有质地,脘腹按痛,大便不解,或经水适来,邪搏瘀停,少腹板痛,或大便色黑如漆,实有热结、停瘀见证,方可用桃仁承气汤下之,尤须加生地、当归、元参、麦冬养血滋阴,以固其本。盖水浅者舟停,水足则舟自行也。妇人产后病温,亦当如此。其有产前病温者,见有里证,当下则下。盖胎因邪不安,去邪即是安胎,但宜加养血药。

又有暑湿合邪病疟,或伏暑晚发,转为疟疾,此与寻常疟疾不同,脉苔见证,皆与伏暑无异,但作止有期,病势较减,治法与伏暑无异,亦要分别湿多热多,酌用辛淡、辛凉、辛苦等剂。按暑湿疟邪,伏于膜原半表半里,与少阳半表半里无涉。今时概用小柴胡汤,不独不效,往往致肝胆相火与湿热同升为病,而见发呕、发痉、发惊等证。夫伤寒病邪在少阳,寒热往来,是寒已而热,热已而寒,往来不断,而无止期,故曰“往来”,不曰“来往”。

暑湿疟疾,先寒后热。卫气行于膜原,入于阴争,外无所卫,则恶寒;出与阴争,阴无所护,则发热。热后汗出即退,是寒来热往,作止有时,与少阳之寒热往来无止期者,大相径庭。又有一种伏暑疟疾,详载《内经》。经曰∶当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又曰∶ 疟皆生于风。又曰∶夏伤于暑,秋成 疟。又曰∶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也(此指暑热),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作。其篇首论蓄作有时,先寒后热。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阳并于阴(卫气内行于营),则阴实(卫气在内)而阳虚(卫气内行于营,外无所卫,故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巨阳(即太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卫气复出于外)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饮冷。观暑热伤营、风湿伤卫之说,又与暑湿合邪,深伏膜原者不同。观营气之所舍一语,明指可知。古今来谓疟疾但属少阳经病者,一误解于寒热往来,再误解于半表半里。夫寒热往来,即终而复始之意,已明辨之,再言半表半里。夫少阳经,乃人身两侧面之半表半里;营舍属经脉,乃皮肤内肠胃外之半表半里;膜原乃人身前后间空隙处之半表半里。部位不同,病邪亦异,是辨之不可不早辨也。或曰∶脉、苔、证、治当何如?曰∶暑湿合并为浊邪,脉必模糊,苔必浊腻,寒热作止,不甚分明,治法与伏暑无异。其暑热伤营,风湿伤卫者,是营分暑热本重,卫分又感风湿,卫气行营,并而后发,脉必浮弦而数,苔必淡白、滑白而不腻,重者舌肉必深红,先寒后热,寒轻热重,后渐不寒而热。夫浮弦为风象,弦而数乃暑热在营,为卫分风湿所搏,邪正交争,欲出而不得出之象。治宜桂枝白虎汤,疏卫清营;卫分邪重者,用桂枝汤,疏卫护营。其当暑汗不出而成疟者,是夏月当风取凉,以水灌汗,逼令暑邪深入,不复汗而伤于内,脉必浮弦,发时亦必弦数。《脉诀》谓弦为阴脉。弦数不尽属热,乃营分之邪欲出而不得出之象,苔亦必淡白、滑白而不腻,但舌肉不深红,先寒后热,寒重热轻,后方转为寒轻热重。治宜桂枝甘草汤疏卫为主,营热卫寒两重者,桂枝汤疏卫护营,若风寒遏郁卫分,较甚者,用小柴胡汤,领邪出外也可,即用三阳表药,领邪外出亦可。

凡夏月风寒伏暑,秋成痢疾者,虽病各不同,而究其由来,同属暑为凉伏,因秋风而发,皆从疟例治之,用小柴胡汤亦无不可。喻氏嘉言治痢用小柴胡仓廪汤,逆流挽舟,即此意也。

又有湿郁成霍乱者,吐泻、腹痛、恶寒、头身均痛,此非寒也,乃湿胜耳!三阴 疟,亦因湿胜而得,但 疟为湿郁脾经,其势缓;霍乱为湿闭气机,其势急。肺为湿闭,则各脏腑之本气亦闭,气闭则不能行水,清气不得下行,浊气转而上干,清浊混淆,霍乱乃作;脉必沉细而遏,甚则沉伏;苔必水白白腻,重者舌肉亦水白而不红活。此病最忌升散温燥以及甘药,然间有服温药而愈者,乃湿未化热者耳!若屡进必误。夫温燥之品,助浊气上干一也;六气皆从火化,霍乱泻多亡阴,化燥最速二也。法宜五苓散去苍术,化膀胱之气,以导下流,尤须加辛通下达之品,以开气闭,气为水母,气开乃能行水。夫辛通下达,无过细辛,也力居多。余屡验不爽,但不宜多用,其功大者,其力必猛,不可不知。

再以外感寒湿言之。寒湿为湿之本气,本气为阴邪。其见证也,恶寒战(身战)栗(心栗),周身疼痛,或外邪郁遏内热,疼而且烦,但舌苔白滑,不渴不饮,内无热象,故为寒湿。

必须分别伤表伤里,表虚里虚,化热化燥。表虽属毛窍经脉,而肺实统之;里虽指各脏腑,而肾实主之。其湿兼风寒伤表也,虽当发汗,但忌发之太猛,犯湿家忌汗之戒。《金匮》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发其汗,汗大出者,风气去,湿气在,亦不愈。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盖风为阳邪,轻浮易去;湿为阴邪,凝滞难驱。微微似欲汗出,即经所谓“渍形以为汗”是也。(妙在“渍”字,有浸润透彻之义)。又曰∶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益剧,名风湿。此痛伤于寒,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可与麻杏苡甘汤。又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缓中燥湿,一发一补,即微微似欲汗出,风湿俱去之意也。唐宋以后诸方,或不用麻黄,或用麻黄,并杂用薄荷、苏叶、荆、防、羌、独升燥走窜之甚于麻黄者,皆由于未尝药辨性之故。夫麻黄诚不可多用,若当用而用,止三四分,则较胜于杂用他药者多矣。即或不用,而以杏仁、苏梗代之,原无不可,但勿杂用升燥走窜药,致湿邪内蒙包络,变为神昏,下伤肝胆,变为痉厥,则善矣。书曰∶湿家忌汗,汗多则亡阳(汗为心液,汗多则心液受伤,太阳不能外卫,故脱)。又曰∶湿家忌汗,发汗则病痉(汗多血耗,肝无所养,故痉)。洵不诬也。

其寒湿伤里也,以利小便为主,最忌误下。《金匮》云∶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夫关节烦疼,虽属表湿,郁而生热,而脉沉细,小便不利,大便快,湿在里者居多,故即从里治,利其小便。又曰∶湿家但头汗出,背强,欲覆被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白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热为寒搏,故渴欲饮水而不能饮,口燥而烦。按∶湿家本多汗,头汗出者,寒气凝敛于上也;背便不利者,误下津液内竭也。下后里虚,上焦阳气陷入下焦,为丹田有热;舌苔白滑,误下表寒陷入胸中,为胸中有寒;惟丹田有热,则渴欲饮水;惟胸中有寒湿,虽得水而不能饮,但口燥而烦也。又曰∶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盖湿在表,下之则虚其里,额为诸阳之会,额上汗出,孤阳无根而上脱也;微喘,里热不守而上逆也;小便自遗,或下利者,阴气不藏而下泄也;阴阳脱离,故死。观此可知在里之寒湿,宜利而不宜下也明矣。其湿合风寒伤人,致表虚里虚者,表虚则固表,里虚则温阳。盖固表则阳气外卫,阴气自消;温阳则离照当空,阴霾自退。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理固有一定者也。故仲景治风湿,脉浮、身重,见其汗出、恶风,知为表虚,主防己黄 汤,疏而固之;治风湿相抟,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里无邪也),见其脉浮虚而涩,知为阳虚,主桂枝附子汤,和而温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知在内之津液不足,主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温而润之(甜术生用,气虽燥而质润,既能胜湿,又不伤津);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痛烦掣,不得屈伸,近之痛剧,小便不利,或身微肿,见其汗出、气短、恶风不欲去衣,知为表里两虚,主甘草附子汤,温以化之。此汉儒医学也。继此而知之者,则惟有喻氏嘉言。其曰∶人身阳盛则轻矫,湿盛则重着,乃有身重如山,百脉痛楚,不能转侧,此犹不用附子回阳胜湿,更欲何待?在表之湿,其有可汗者,附子合桂枝汤,驱之外出;在里之湿,其有可下者,附子合细辛、大黄,驱之下出;在中之湿,附子合白术温中燥脾。然则喻氏之学,其直登张氏之堂也乎!更有湿化为热者,如经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沓合而成痹。本论又合风、寒、湿、热四气名湿痹,是始则湿与风、寒合,继则湿与热合。湿与热合,又当用辛凉淡法,如苍术白虎汤、治痹防己汤,或细辛、石膏并用,俾天气清肃下降,则经络湿热自随之以降,而痹者通矣。又有湿热化燥者,如经所谓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又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又曰∶经热则痹,络热则痿。又曰∶肺叶焦萎,则病痿 之类。湿化为燥,燥中犹有余湿,须治湿不碍燥,如防己汤中加龟板、决明、牡蛎、金钗石斛之类;化燥而无余湿,须治燥不动湿,如熟地炭、苁蓉、枸杞、玉竹、沙参、制首乌、胡麻之类。乃世俗治拘挛等证,惯用木瓜,且盛称其养筋、舒筋之功。抑知木瓜味酸涩而质燥,断无养筋、舒筋之理。此说创自明人,《神农本草》原无是解,宜陈氏修园非之。更有藤属,如络石藤、海风藤、薜荔藤等味,惯用以治痹,抑知此类藤属,辛燥走窜,穿经破络,化热化燥,愈服愈痛。夫湿为寒搏,寒搏则燥生,初起即当辛润、湿润以解外燥,参以淡渗治湿;湿热化燥,即当治以清润,重者清润不效,又当治以湿润。即以痹论,痹为湿痹,治湿为本,风寒兼之,方合圣经治病求本之旨。若谓借以引经,彼桂枝、桑枝、当归、牛膝诸品,不独引经,且能流利关节,不较胜于藤属多多乎?

再以内伤湿热言之。其病天气也,肺伤湿热,清肃不行,或多自汗,或成肤肿,或淋闭,或火泻,或痢如西瓜水等证,如溽暑蒸腾,必得凉风至、白露降,溽暑乃收,且上窍一开,下窍自注。治法不外辛淡、清淡,如白虎汤、甘露饮加杏仁、芥子、苡仁、通草之类。其病地气也,湿热伤脾胃之阴,上而熏蒸肺肝,下而壅塞二肠、膀胱,或生痰、生饮,或吞酸、吐酸,或呕逆、吐泻,或土壅木遏,山有风而成蛊,或下塞上闭,天地隔而成否,或湿热滞于中,而为噤口痢疾,或水湿溢于外,而为皮肤水肿。土属杂气,为病最多。治法总不外辛通苦降,如五泻心汤、二妙散、清热渗湿汤、资生丸、六君加黄连、鳖甲、泽泻、姜汁、竹沥之类。其有痞满呕逆,上下不通者,乘其初起,元气未衰,投控涎丹十余粒通之,或用小温中丸数服化之,及早图治,切勿养痈,致贻后患。其由中土而病及下焦也,或湿热伤肾,水不济火而为梦遗、为黄浊;传入大肠,而为痢;或湿热伤肝,流入筋脉而为疝;或湿热伤脾,而为泄泻。治法亦不外苦辛淡渗,如猪肚丸、知柏生地黄汤、宣清导浊汤、黄芩芍药汤、渗湿断下汤、桂苓甘露饮、五苓散、牡蛎泽泻散之类。其有化燥者,始为湿热,继又阴虚,上实下虚,火升痰涌,或胸痞、胁满,或喘嗽、眩晕,或四肢乏力,或周身疼痛,或血溢、便闭,或面赤、足冷,或痿痹、瘫废。治法又与寻常湿热不同,若淡渗燥湿,必致真阴下竭,若柔腻滋阴,又助痰湿上壅,务使燥润得宜,刚柔并济,如知柏地黄丸、虎潜丸之类。复有阴阳两虚,真元下衰,湿热上乘,乘于内则痰热喘满、眩晕,溢于外则肢体疼重、麻木,如此则将有类中之虞,如痰厥昏仆、舌强语涩、口角流涎、口眼 斜、半身不遂等证。

宜用刘守真地黄饮子,多加姜汁、竹沥送下,或服黑锡丹一分,服后半日许,乘其气息稍平,急进大剂参汤,和竹沥、姜汁、童便分服之。若过此时,则痰火复升,补气之药难于突入重围矣。其喘满多热汗者,急进生脉散以摄阴气;喘满多冷汗者,急进参附汤以回阳气,或用理阴煎以收摄阴阳二气。治湿热化燥,有如此者。

再以内伤寒湿言之。或因于天,或因于人,或外无所因,而湿从内起。因于天者,久雨湿胜,外湿引动内湿;因于人者,夏月纳凉饮冷,或嗜食茶酒瓜果,急者当时为患,缓者秋后乃发;外无所因者,乃水谷之湿,停蓄于中。三者之原,总由阳虚不能输水所致。其病天气也,肺阳伤则水冷,金寒气不化水,有霾雾蔽空之象;肺阳遏,心阳亦为其所掩,有阴云蔽日之象。或水泛高原,为喘满,为痰嗽;或饮邪凌心,为心悸;或上干于头,为眩晕、呕吐。治法以辛淡为主,表轻者六安煎,表重者小青龙汤,有汗小青龙去麻黄,或如苓桂术甘、苓桂术姜、《外台》茯苓饮之类。其阳虚湿重,及喘满多冷汗者,又非参附汤、真武汤回阳胜见脘痞、腹胀、腹痛、肿胀、便溏、洞泄、三阴 疟等证,法宜温中燥湿,如附子理中、真武等汤之类;胃阳伤则见脘胀、呕逆、不饥、不食、不便等证,法宜辛温淡渗,如平胃散、胃苓汤、除湿汤之类。亦有湿郁化热,舌苔先白滑灰滑,而后转黄燥,口渴不饥,小便涩痛,大便坚实,即古称湿火是也。治法又宜苦辛凉淡,如半夏泻心等汤。要之,湿为阴邪,伤人之阳也,得理之常;伤人之阴也,乃势之变。其病地气,而及地中之水、火、木也。肾阳虚,则三焦不能化水渗入膀胱,而见湿痢、滑泄、五更泄泻、腰腿酸痛等证。邪水旺一分,则真水亏一分。治法以温肾阳、泄膀胱为主。温肾阳,即所以生脾土;泄膀胱,即所以安肾阳。温肾阳,如真武汤、《金匮》肾气汤、参茸汤之类。泄膀胱,如五苓散之类。其病肝木者何?所谓风湿交争,风不胜湿之意。治法宜逍遥散、小柴胡汤、补中益气、调中益气等汤,以复其风木之性,则水随气转,由决渎入州都,而汜滥者治矣。此治内伤寒湿之大较也。学人博览群书,自知所论不诬矣。

天气湿热怎么办

中医认为外感致病因素为六*,所谓六*就是风、寒、暑、湿、燥、火,是令人致病的六种邪气。湿是六*之一,南方地处亚热带,气候多湿,尤其在*雨霏霏的春夏季节湿气就更重了。火就是热,火也是六*之一,最为常见。

湿气重影响健康

湿气重的环境最容易影响人体健康。湿气对人体影响在于:轻者令人疲倦乏力、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就是所谓湿困;重者可使人出现明显病症。

常见湿热证主要有感冒引起的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膀胱湿热证、风湿病湿热证等。临床常见发热、咽痛、食欲不振、口干、胸闷、呕吐、恶心、脘腹痞满、头身困重、便溏泄泻、面黄、小便黄浊、白带黄多、关节酸痛红肿、屈伸不利等。

在广东应该如何调整饮食,减少湿热对身体的影响?

每当夏天来临,广东的湿热气候总是让人感到不适。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我,饮食调整是应对湿热的关键之一。

今天,我愿意分享一些关于在广东如何调整饮食,减少湿热对身体的影响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多食清淡食物:

我在广东这个湿热的地方生活多年,深刻体会到湿热天气对身体的影响。

为了在这种环境中保持身体的健康和舒适,我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食清淡食物,从而减少湿热对身体的影响。

在湿热的气候中,我经常会感到口渴、身体疲倦,甚至容易出现胃口不好的情况。这些都是湿热影响的体现。因此,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更多地选择清淡的食物。

例如,在夏天,我会增加蔬菜、水果和海鲜的摄入。我喜欢吃清爽的沙拉,其中包含各种色彩鲜艳的蔬菜和水果。

水果中的水分不仅可以补充身体的水分,还能够帮助降温清热。另外,我会选择清蒸或煮炖的烹饪方法,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腻食物。

我还会尽量少摄入辛辣、油炸和重口味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加重湿热的影响,让身体更加不适。通过减少这些食物的摄入,我能够感受到身体的减轻和舒适。

我的亲身经历证明,多食清淡食物确实有助于在湿热气候下调整饮食,减少湿热对身体的影响。通过调整饮食,我不再频繁感到口渴和身体不适,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这样的天气环境。

适量饮水:

在湿热的天气里,我常常感到口渴,这让我想要一直喝水来解渴。

然而,我也明白过量的饮水可能会导致体内湿气的过多积聚,加重湿热的问题。因此,我开始注重适量饮水,避免喝过多的水。

我制定了一个适合自己的饮水计划。我会在早晨醒来后,喝一杯温水,帮助激活身体的新陈代谢。在白天,我会根据口渴程度适量喝水,但不会过度追求大量饮水。晚饭后,我会少量饮水,避免影响消化。

此外,我也尝试用一些凉爽的饮品来满足口渴,如绿茶、凉茶和果汁。这些饮品不仅可以解渴,还有助于清热降火,减轻湿气的影响。

适量饮水确实有助于在湿热气候中调整饮食,减少湿热对身体的影响。通过控制饮水量,我不再频繁感到口渴,而且身体也不再出现过多湿气的问题。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适量饮水在广东湿热的气候中非常重要。通过合理控制饮水量,我们能够减少湿热的影响,保持身体的舒适和健康。

我会继续坚持适量饮水的原则,以适应这样的天气环境。

少食寒凉食物:

我常常会感到口渴和烦躁,想要食用一些凉爽的食物来解渴。然而,我也明白寒凉食物虽然能够暂时缓解口渴,但可能会加重湿热的问题。因此,我开始注意避免过多摄入寒凉食物。

例如,尽管夏天吃冰淇淋等冷食确实能够带来一时的凉爽感觉,但我会选择少量享用,避免过度降低消化系统的温度,影响消化功能。

我会尽量避免在同一餐中摄入过多的寒凉食物,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相反,我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温性食物,如煮熟的蔬菜、瘦肉和谷类食品。这些食物有助于维持体内的阳气,减少湿热对身体的影响。

另外,我会多食用一些具有清热降火作用的食材,如苦瓜、黄瓜、绿豆等,以帮助平衡体内的湿气。

通过避免过多摄入寒凉食物,我感受到了身体的改变。我不再频繁感到口渴,而且身体也不再出现因过多寒凉食物而引发的不适。

增加纤维摄入:

湿热天气容易让人感到沉闷和疲倦,而且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和胃口不佳。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开始注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膳食纤维可以帮助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消化,同时还能够帮助身体排除湿气。

我会在每餐中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蔬菜和水果富含纤维,不仅有助于促进消化,还能够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

例如,我会选择一些高纤维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茄子等,以及水果如苹果、梨等,来增加纤维的摄入。此外,我还会选择全谷类食物,如糙米、全麦面包等,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我亲身感受到了增加纤维摄入的好处。我不再频繁感到沉闷和胃不适,消化也变得更加顺畅。而且,身体的不适感也有所减轻,我更能够适应湿热的天气环境。

增加纤维摄入在广东湿热的气候中调整饮食非常有益。通过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我们能够促进消化,帮助排湿,减少湿热的影响。我会继续坚持这一原则,以保持身体的舒适和健康。

贝贝有话说:

经过长期的实践,我逐渐掌握了如何在广东的湿热气候中调整饮食,减少湿热对身体的影响。湿热天气容易引发身体不适,如口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易疲劳、皮肤问题等。

然而,通过控制油脂摄入、多食水果蔬菜、适量饮用凉茶以及合理搭配中药食材,我感受到了明显的改善。

原本频繁出现的胃部不适和疲劳感大为减少,皮肤问题也有所改善,而且整体精神状态更加积极向上。

现在的我,不再被湿热困扰,更能充满活力地享受生活。我希望这些方法也能帮助到大家,让我们都能在湿热的夏天中保持愉快的状态,迎接更加健康的自己。

小孩体内湿热重有哪些表现?该怎样去调理呢?

中医常用湿热,是对人体体质的描述。此外,“湿热”一词常被用来形容夏天的天气,人总会觉得黏黏的,热呼呼的。

另外,湿热可以分为“内部湿度”和“外部湿度”。外界潮湿的主要原因是室外天气潮湿、涉水、淋雨或家里潮湿。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是,由于外感湿,人们喝太多凉茶或吃太多寒食,伤脾胃,导致脾虚,所以外感湿就变成了内感湿。

湿热体质对宝宝的影响可以通过宝宝的一些行为反映出来。主要有以下表现:

1.宝宝胃口不好,不愿意吃;

湿热会导致食欲不振、脾胃退化、消化功能下降,因此许多人,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婴儿,在夏天都容易食欲不振。此外,许多父母会用冷饮和食物给婴儿降温,但结果是婴儿消化道的粘膜下血管会迅速收缩,从而削弱胃肠功能,降低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影响食欲。所以如果宝宝胃口不好,一段时间不愿意吃东西,说明宝宝可能太湿了,要注意防暑祛湿。

2.宝宝大便经常不正常;

宝宝湿气重的大便堆积在体内,容易发粘,感觉很难清理,也不容易洗。另外,看宝宝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判断宝宝是否太湿。正常大便呈金**香蕉状,但体内有水分的宝宝大便软。宝宝长期处于湿热状态,消化功能和精神状态不好,会影响营养的吸收和智力的发育。因此,父母永远不要忽视婴儿体内的水分。

3.宝宝心情不好,总是睡不够

这种情况在高温季节比较常见,因为高温天气加快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内耗过大,容易出现疲劳、乏力、精神萎靡的现象。而且粘稠的湿气侵入身体,让人感觉像穿着湿衣服一样憋闷压抑。所以,如果宝宝早上总是睡不着,懒得动,可能是体内水分太重。

4.舌苔黄厚,也是湿热的表现

宝宝还不会说话,但是宝宝的舌头会说话。中医认为,舌头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可以灵敏地反映婴儿的身体状况。健康的舌头是红色的,有一层浅色和白色。炎炎夏日,很多宝宝舌头发黄,舌苔粗糙厚实,说明宝宝身体湿漉漉的。如果宝宝舌头发红,没有舌苔,说明宝宝身体已经热到一定程度。

如何有效去除水分

1.食物应该清淡

辛辣和油腻的食物容易引起上火,甜腻的食物容易变成湿气,冷的食物难以消化,容易导致胃肠消化停滞,导致脾胃功能差。所以马宝可以让她的孩子多吃清淡的食物。红豆、绿豆、薏米、冬瓜、西瓜都是很好的除湿食物。

2.保持空气对流

有些家庭长期不开窗通风,室内湿气太多不利于人体排出湿气,所以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干燥。

3.不要贪心

有些孩子特别怕热,夏天喜欢睡地上,地板上的湿气特别高。有些小妈妈只是担心孩子感冒,会在地板上铺一层厚厚的毯子,让孩子躺下。然而,这并不能阻止湿气从地板上散发出来。因此,建议儿童躺在床上,床与地板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

同样是高温天气,为什么湿热比干热更危险?

大家都非常讨厌高温天气,因为这样的天气会让人无精打采,而且什么事情都不想干。因为人类是恒温动物,体温只有维持在36摄氏度左右才能够正常生活,体温过高的时候大家可能就会中暑了。同样是高温天气,为什么湿热比干热更危险呢?

一、湿热和干热

可能很多人对这两个概念把握的不是特别的清楚,下面小编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两个概念。大家平时所说的湿热,其实就指的是相对湿度比较高,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感觉到闷热,并且感觉汗液不会被蒸发,所以大家可能就会感觉到非常难受。所谓的干热其实就指的是相对湿度比较低,但是这个时候大家身体的汗液是可以被蒸发出去的,所以大家只是会感觉天气炎热,但是不会感觉特别难受。

二、为什么湿热比干热更加危险?

虽然这两种状态都会让人感觉到难受,但是湿热比干热要更加危险。对人体最有益的湿度范围是45%到65%之间,如果空气的湿度低于了45%,这个时候空气将变得干燥起来,因此人体就会感觉十分难受。如果空气的湿度高于了65%,这个时候人就非常容易中暑,所以人体能够在干热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却没有办法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因为人体可能会中暑。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下是无法忍受很长时间的,主要就是因为人身上的汗没有办法被蒸发,所以就会导致人的体温迅速上升。

所以大家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因此湿热比干热其实要更加危险,因为人的体温会升高,所以就会容易导致人出现中暑的情况。而且大家可能还会出现热射病,热射病的存活概率只有50%。

身体受湿热困扰的症状有哪些?

身体受湿热困扰的症状有哪些?俗话说,"千寒易分,一湿难去"。夏季湿热,人体容易积聚湿气,而湿气过重则容易导致气血不足,代谢能力下降,体内废物难以排出,久而久之,容易引起一系列疾病。因此,识别湿热的症状可以避免湿热对身体的影响。

当湿热侵入人体时,会有头晕脑胀的感觉,感觉自己的身体很重没有精神,有时会感觉到头热,天气稍冷就会感觉很冷,这些都是体内湿热引起的。痤疮会出现在很多人身上,但是痤疮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而湿热也会导致痤疮,中医称这些痤疮为青春痘。之所以说湿热主席愠怒,是因为体内的湿热会带来痰盂凝结的血瘀,未能及时清除就会以愠怒的手段扩散,如果不及时调整仍会带来溃烂而出现暗疮。

湿热体质的人舌苔一般较厚,相对于湿热引起的其他症状,舌苔最为明显,往往存在于其他问题未出现之前,观察舌苔必须在刚起床后观察。资料显示,有湿热体质的人总觉得自己口干舌燥、口苦,并伴有口臭的症状,通过口腔的健康状况也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身体问题,如果口腔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就要注意是湿热引起的。大便溏薄是湿热体质的人的症状。另一个明显的症状是排便后,粪便会粘在马桶上,很难冲走。即使排便后用纸擦拭也需要大量的纸张。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一旦发现身体出现这些症状,就要注意对湿热引起的问题及时进行调理。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为什么夏天出这么多汗,还会有湿热?

大暑过后天气表现是湿热、暑热,在这种天气下,人们往往会感觉浑身无力、出汗不畅、全身黏腻、脾胃不合、食欲下降、心烦焦躁、口渴心烦、夜间失眠、容易疲劳。

对于湿热体质,夏天最难熬,自身的湿热,再加上夏天的闷热潮湿,会加重湿热症状。

要多吃一些健脾去湿、清热祛暑的食物人才会舒服。

那么,为什么夏天出汗这么多,还会有湿热加重呢?

1、夏秋 天气闷热, 在闷热环境下,人体代谢旺盛时,能量消耗较大,但如果人体排汗不畅,造成湿气积聚于体内。

2、夏天 潮湿多雨 ,也是湿热诱因。身体易受外来环境湿邪侵袭。尽量不要淋雨,避开潮湿的环境

3、 吹空调惹得祸:

夏天人体的毛孔本是张开的,如果在烈日下出汗后,回到空调环境,骤降的温度会使毛孔突然关闭或堵塞,而进入体内的寒气也易损伤人体阳气。在空调环境里人不出汗,也会把本来应通过发汗外泄的湿浊留在体内,引发湿热症状。

4、夏天人 喜冷恶热,喜欢吃冷饮,寒凉 食物,冷饮则会生脾胃湿寒,导致脾胃运化能力变差,脾胃能力变差,食物得不到充分运化吸收,则会滞住化热。热遇湿气就成湿热了。

5、 生活不规律,熬夜,饮食不定、过食辛辣或甜腻食物,会产生内热 。内热遇潮湿,也会变成湿热。

具体的湿热,身体表现有哪些呢?

(1)湿重于热:

肢体沉重,困乏困倦,午后多身热明显,不因出汗而减轻。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带下增多,舌苔黄腻。

(2)热重于湿:

脸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面垢油光,还容易长粉刺、痤疮,常感到口干口苦,一开口就能闻到异味,眼睛红赤、心烦懈怠,容易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黄,性格多急躁易怒。

(3)湿热并重:

有以上两种表现,湿热所在不同部位而相异。

留滞在体表经脉上,在皮肤肌肉,则为湿疹或痈肿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湿热,可见胃脘闷胀腹满,厌食,稍微进食油腻食物,就会感到恶心,便溏稀或臭味重,尿短小色偏黄;

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两胁胀痛,口苦不欲食,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

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

体内有湿热感,要怎么调整呢?

湿热者应该特别注意 饮食调养,以清淡为主, 多吃具有 清热健脾利湿 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莲子、山药等。忌冷饮,食海腥鱼类、羊狗肉等。

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这些作为配菜可以 除湿气 。巧用调料如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都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多喝小米粥。不要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多喝水。

湿热什么症状

问题一:湿热是什么 什么症状 怎么治 治疗湿热一证,虽多守湿去热孤之基本法,但在临床上有效或少效。这是许多医者不注重湿热证的病机演化,忽略了该病证的辩证分型。湿热证大致可分为湿重热轻、热重湿轻、湿热并重等证型。证型不同,立方选药显然有别。下面笔者滋将湿热证的三个证型的治则治法分述如下:

一、湿重热轻

`证候:无身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胃纳呆、腹胀肠鸣、甚或恶心呕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

病机:住处卑湿,水中作劳,汗出当风,湿衣裹身,湿邪客体;肺气失宣,肾阳不足,脾虚运化失司生湿,三焦气化不利等导致水湿过剩。湿渐化热,乃湿中蕴热,热轻湿重之证。湿为阴邪,故无身热或身热不扬;湿性凝滞,湿浊内阻,气机不畅,所以见头重肢困,胸闷脘痞等症;而湿浊困阻也会反过来困阻脾胃,则脾胃运化失常,故有胃纳呆、腹胀肠鸣、甚或恶心呕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等,也是热轻湿重的征象。

治法:淡渗利湿,芳香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三仁汤加减或茵陈五苓散加减。

二、湿热并重

证候:神疲乏力,头重身困,胸闷脘痞,两肋隐痛,腰部胀痛,恶心呕吐,胃纳呆,口渴不欲饮或喜热饮,发热汗出不解,小便短黄,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清湿欠早,久必郁热,化热入里。里热转盛,故小便短少黄赤,发热渐高,但不随汗出而解;口渴为热盛之故,但湿邪中阻,故虽渴而不欲多饮;恶心呕吐,胸闷脘痞,胃纳呆等症,是湿热郁阻于脾胃之故;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色黄如酱,是湿热胶结大肠;湿热相搏,腰络不利,故腰部胀痛,伴有热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均是湿热并重的表现。

治法要注意二点:

一是该证型中见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色黄如酱,是湿热胶结大肠,与脾胃虚寒之大便溏的治则治法截然不同,医者切不可以认为是腹泻,错误地用止泻的方法去治疗,而应该“通因通用”,用理气化湿、泻热通腑法治疗,直至大便不溏而且成形(这是湿热已清的标志)为止。本证大便溏与脾胃虚寒之大便溏的鉴别点主要是:本证之大便溏必兼粘滞不爽,即大便虽溏但难以排出排净,且多兼有 *** 灼热感、口苦口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热象。脾胃虚寒之大便溏则毫无粘滞不爽之感,且多兼有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完谷不化、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而迟等中阳虚衰表现。

二是治疗湿热俱盛证型大便溏虽用理气化湿、泻热通腑法治疗,但在临床运用上还主要采用“轻法频下”法,多选方精药轻的枳实导滞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此方每味药的剂量均很少,这是因为本证糸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道所致,难以一次攻下即可奏效,住往需要连续多次攻下,所以不可以大剂量猛下,而应该以轻剂多次缓下,即所谓的“轻法频下”。

附枳实导滞汤药物组成:

生大黄(酒洗)、槟榔、川厚朴、连翘各5克,黄连2克、木通3克、枳实6克、神曲、紫草、山楂肉各10克,生甘草2克。

方义:方中以大黄泻热通腑,川厚朴、枳实、槟榔理气化湿,山楂肉、六神曲消食导滞和中;黄连、连翘、紫草清热解毒;木通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三、热重湿轻

证候:发热,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纳呆,两胁胀痛,身重头昏,心烦心悸,或胸闷气促,脘痞腹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病机:长夏之际,湿热熏蒸,侵入人体,与湿相搏;过食肥甘,饮酒太多,酿生湿热;素体阳盛,或有伏火,感受湿邪,郁而不达,蕴结湿热;素体阳虚湿盛,或感受疫毒,或五志化火,湿遏热伏,或体湿误服温燥药,使热毒更盛,达营入血,湿邪郁久不得除而生热;如是误治失治......>>

问题二:身体湿热有哪些症状, 人可能受到湿热的侵袭,湿气侵袭到上焦,就会出现有痰难咳或早起痰多的情况。湿属阴,热属阳,阴阳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寒热并存,就会出现湿热体质。就是体内湿热。

常见神疲乏力,头重身困,胸闷脘痞,两肋隐痛,腰部胀痛,恶心呕吐,胃纳呆,口渴不欲饮或喜热饮,发热汗出不解,小便短黄,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金银花对体内湿热症状有很大疗效。女性多发表现在白带异常。

问题三:湿热体质的日常生活是什么表现 湿热体质的表现 日常生活表现 与“痰派”有点相似的湿热体质,在外观上应该最好辨认,一张冒油的脸和满面痘痘是明显标志。我们称之为“长痘派”。湿热体质的人,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容易生粉刺,皮肤容易瘙痒。经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面有异味,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热发黄。女性还经常会有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湿热体质的人性格比较急躁。 有的人认为长痘不一定是坏事儿,说明还年轻,还有长“青春痘”的本事,其实是体内的湿热过重,里面又不“通风”,它们只好变成痘子往外挤。千万不要以为用香皂洗脸,脸上不搽任何东西就能让这些“油痘”消下去,因为这些痘子的根在体内,这种体质的人往往偏爱吃辣,越吃越重,痘子就越多。 典型案例 有一天上午我接诊了两个病情很相似的女性,年龄都是40岁左右。其中一个是复发性的口腔溃疡,17年,不间歇,严重到疼痛得无法上班,很是痛苦。患者诉自祖父到父亲,加上她和女儿,四代人都患有口腔溃疡。平素心烦急躁,眠浅多梦。经检查发现食管溃疡,舌红苔黄腻。另一位则是满脸红疙瘩,口腔溃疡也是不间断,因为有的部位反复溃疡,都形成了瘢痕,而且外 *** 也有溃疡面,她说去西医医院,需要到口腔科、皮肤科、妇科分别治疗,实在是太麻烦了。而在笔者看来,这都是湿热体质惹的祸!清利湿热就全部解决了,不需要那么细的分科。 体质分析湿热体质是体内有了多余的湿和热,湿和热黏在一起,就如同油和面裹在一起一样,胶结缠绵;又像是夏天的桑拿天,湿热交蒸,让人很不舒服;还像是遭了一场大雨,又被大太阳晒过的草垛子一样,不仅湿度很高,而且温度也很高,这就是“湿热”。时间久了,草垛里面湿热熏蒸,会发出难闻的臭味。体内蕴积着湿热的人也同样如此,尤其是到长夏季节,受到外界气候的影响,内环境又不清洁,湿热氤氲,排泄不畅,反映到外面就是皮肤油腻,尤其是额头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出现脂溢性脱发,痤疮粉刺,口干口臭,大便黏臭,小便黄,味道大。总是给人一种不干净不清爽的感觉。这些人一般性格都比较急躁。 湿热体质与全球的大环境关系密切。气候变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过食肥甘厚腻、快餐食品,嗜好烟酒辛辣,滥用补品,加上过度的竞争压力和快节奏生活,使湿热成为一种常见的体质。 当然,先天禀赋自不待言,典型案例中的第一位就是一家四代都有口腔溃疡。这种易聚湿积热的体质很容易传给下一代。 专家开方三仁汤。 调体原则清利湿热。调体养生方法 1.总原则 食忌辛温滋腻,起居避暑湿,运动强度宜大。 2.生活起居 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不要熬夜,不要过于劳累。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保持充足而有规律的睡眠。

问题四:湿热体质有什么症状表现? 湿热体质的人就像是草垛里面的湿热熏蒸一样,时间长了之后会产生难闻的气味。特别是在夏季的时候,因为天气的缘故,湿热体质的人内环境不洁净,湿热氤氲,若再加上排泄不通畅的话,体表外皮肤会油腻,特别是脸部额头、鼻尖总是会油光发亮,容易有脂溢性脱发,长粉刺痤疮等,有口臭、大便粘稠、小便黄味道大等症。总体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洁净,且这一类型体质的人性格上都较为急躁。  湿热体质的人在外观上非常地好辨认,通常也被大家称为长痘派,其体质和痰派非常相似。不少人会认为长痘痘其实不是坏事,说明还是年轻的,但其实,不少长痘痘的人其实是因为湿热体质引起的,湿热过重,体内又不通风,只能成为痘痘往外挤。注意这类型的人洗脸的时候不能使用香皂,饮食上注意不要吃辛辣食物。  除了上述的外在的体貌特征,油光满面、长痘痘长粉刺等症状外,体质湿热的人常常还会感觉到口干口苦,还有舌质偏向红色,舌苔黄腻,眼睛赤红等症。男性的体质湿热的人阴囊部位容易潮湿,而女性湿热体质的人则会带下增多,其脉象以滑数多见。湿热体质的人比较难适应湿或者是热的环境,特别是在夏末秋初的时候,湿热交替则会更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