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满都呼什么意思_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区天气
1.乌拉特后旗的旅游
2.为什么恐龙会灭绝
3.恐龙是怎么死的?
4.巴音满都呼嘎查位于哪里
5.伶盗龙详细资料大全
6.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乌拉特后旗的旅游
乌后旗虽地处北漠,但人类文明遗址,亦多处可见。
在达拉盖山口内东侧台地上有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遗址不远处有一片排列有序的石棺墓群,是新石器时代民族的遗址和墓群。
狼山
阴山山脉西段之狼山横贯乌拉特后旗南部100多公里,山峰耸立,南陡北缓,南坡海拔高度1030—2365米,相对高差平均600多米,最大高差达1300米;北坡海拔高度1600—2365米,相对高差100—400米之间。主峰巴什喀海拔2365米,是乌拉特后旗的最高峰。在旗境内形成了众多峡谷和象形景观。
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保护区
位于乌拉特后旗巴音图苏木巴音满都呼嘎查东7公里处,距赛乌素40公里,该化石区距今约7500万年至1.2亿年。
阴山岩画
乌拉特后旗境内的阴山岩画主要分布在青山镇炭窑口东段,巴音宝力格大坝口和巴日沟,岩画的题材内容很丰富,主要反映古代和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其中动物岩画有山羊、绵羊、盘羊、岩羊、马、牛、驴、驼等,许多野生动物形象动感强烈,或引颈长鸣,或回首顾盼,或慢步稳行,或奋蹄腾跃,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除动物岩画之外,还有部分和放牧岩画,画面也很形象生动。阴山岩画作为古代北方草原山地文化的一颗明珠,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1986年5月10日已将大坝口岩画区等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区。
善岱古庙
又名萨拉达布庙,位于后旗境内阴山南麓的高坡上乌盖苏木驻地。建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为喇嘛教寺庙,藏传佛教属黄教派。
马奴庄园
位于青山镇,为一私营窖酒厂,生产“马奴窖酒”。庄园内建设有小敖包、蒙古包、石头窖酿酒厂、游泳池、储酒窖、茶亭,提供观光、休闲、餐饮、购物等服务。
梭梭林—蒙古野驴保护区
位于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北部的巴音杭盖、宝音图、格日勒图敖登和巴音前达门苏木境内。最近处距赛乌素镇103公里,距乌拉特中旗的海流图镇124公里,东西横跨140公里,南北纵横深22公里,总面积1320平方公里。2001年6月经院批准建立。
为什么恐龙会灭绝
恐龙灭绝的原因如下:
1、地壳运动。地球随着时代变迁,陆地会出现地壳运动,导致恐龙灭绝。
2、气候原因。酸雨导致恐龙灭绝。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食物没有了,恐龙无法继续生存。
3、火山爆发,导致恐龙没有生存环境而灭绝。
恐龙是怎么死的?
关于恐龙绝种的真正原因,自古以来即众说纷纭,但都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观点,因此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未解的谜题。 根据现有资料,共有如下学说,(有些学说已经被否认,无法一一列举)。 最新理论: 德国科学家最近提出,恐龙灭绝是由当时恶劣的“空间天气”造成的,也就是说,来自宇宙的强烈粒子流闯入地球大气并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从而致使恐龙灭绝。 据德国《科学画报》杂志报道,来自波恩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约尔格.法尔教授介绍说,地球在6千万年前曾陷入一次强烈的宇宙粒子流“风暴”中。在遭遇这样的风暴时,高速进入地球大气的各种粒子会达到平时的上百倍之多,将大气中的分子“撕裂”成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结核,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云层增厚,降雨频繁,气温急剧下降。 科学家认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发导致了地球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而不能适应此种气候变化的恐龙也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灭绝。 迄今为止,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近年来美国物理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说备受各方关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的黏上层时发现微量元素枣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地层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检测都得出同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元素合量异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于是阿尔瓦雷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导致了恐龙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国地球内部呢?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住时,内部压力便冲破地壳突然释放形成大爆发。铱枣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 化石档案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恐龙的死亡时间和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的产出年代是在白垩纪末期,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铱的薄黏土层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界认定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相吻合。 近年来在内蒙古 巴音满都呼 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龙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还有整群的恐龙幼仔骨架。这一情景显示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层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因为,如果地球的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是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群恐龙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在,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在。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保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物进化史上,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不是生物进化史上惟一的灾难,在更早的年代曾发生过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突然出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就像生物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一样,它们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有年发现的我国云南澄江化石群为证)。 迄今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恐龙灭绝这种大规模生物灭绝是由小行星撞击引起的。但是,地球内部至今仍在继续的地质构造频繁变动的事实表明,周期性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环境“灾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当然,小规模的物种逐渐进化也是贯穿于整个生命演变过程。周期性天体爆发(如新星爆发)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在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些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矿藏就是解释恐龙时代因地壳剧烈变动而终结的最好说明。 中生代末大灭绝: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地质年代为中生代白垩纪末或新生代第三纪初。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1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的很多种其它的生物头上。在这次灾难中灭绝的还有鱼龙、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等也几乎被一扫而光。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灭绝、大灾难。大灭绝的结果使得在距今约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灭绝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灭绝现象的各种理论。但是至今,关于这场大灭绝的原因科学界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 也许,这样的答案等待着我们来寻找。 在此仅将一些较为人所知的说法分述如下:被饿死,被互相残杀等等,不过现在的说法越来越多,但中国科学家考证:陨石撞击后,恐龙还存活了200万年左右。 陨石碰撞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直径大约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墨西哥犹卡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那是一场可怕的灾难.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的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恐龙)与地质史(中生代)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由于这一陨石坑现已被找到,并且科学家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相关证据,所以,恐龙灭绝之谜似乎可以尘埃落定了,但是,如果真的是陨石造成的恐龙灭绝, 气候变化说: 由于板块移动,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而干燥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也可能是气候变化直接导致了恐龙因饥渴而灭绝。 火山爆发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喷发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但是这个学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火山大规模的爆发。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最近提出,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持生存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6500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 齐基基教授认为,过去,科学界对海底火山爆发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现在需要对这种严重影响地球环境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举例说,格陵兰过去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植被,但是当全球性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以后,寒冷的洋流改变流向后经过了格陵兰,从此把这个大大的岛屿变成了冰雪覆盖的大地。这是海洋水温平衡变化对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典型实例。海底火山活动是影响海洋水温平衡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齐基基教授认为应该将海底火山的大规模爆发引起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作为研究恐龙绝灭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温血动物说: 过去,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像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首先,他们认为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靠两条后腿在地面上跑动,其速度可达每小时20至90多公里。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这些显然冷血动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据推测,一头30吨重的蜥脚类恐龙,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从食肉恐龙远远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它们身上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温血恐龙的说法一提出,就受到强烈抨击,但到底结论如何,目前还难下定论。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气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懒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但是,这种学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恐龙不都是那么庞大的,也不一定都不能躲进洞里避难,所以这种学说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也需要修正。 自相残杀说: 因为气候问题,使植物大量灭绝,从而使以植物为食的食草龙渐渐灭亡,而肉食者,也因为没有了食物,而变得地疯狂,自相残杀而灭绝。(疑点:既然是植物灭绝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为什么吃昆虫等的杂食性恐龙亦一同灭绝了,而其他的一些动物却安然无恙呢?) 哺乳类进化说: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最终导致恐龙的生育危机,导致恐龙灭绝。 物种的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1亿6千多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迷惑龙,体长二十五米,体重达三十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疑点: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米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 繁殖受挫理论: 目前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陆续发现了古老爬行类的蛋化石,尤其是恐龙的蛋化石。按照形态结构,可以把恐龙蛋分为短圆蛋、椭圆蛋和长形蛋等种类。恐龙蛋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蛋壳厚度及其内外部“纹饰”、蛋壳结构及其壳层中的椎状层和柱状层比例变化范围都存在不同的差异。为了深入开展恐龙蛋内部特征的研究,科学家已经用了很新的技术和多种方法,如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CT扫描仪等等。近年来,我国科学家首次用CT技术对山东莱阳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无损伤内部结构特征的研究,发现了山东莱阳的一些恐龙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无法观察到的恐龙胚胎。一些科学工作者认为。恐龙胚胎的变形与错位,有可能导致恐龙蛋无法正常孵化,从而使恐龙走向衰弱最终灭绝。 气候骤变理论: 根据深海地质钻探得到的资料,一些科学家认为在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温度忽然升高。这种变化使恐龙等散热能力较弱的变温动物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引起其身体中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尤其是造成雄性个体的生殖系统严重损坏。结果,恐龙无法繁殖后代,从而走向了最终的绝灭。 还有一种理论,虽然同样是认为气候骤变引起恐龙绝灭,但是推测的过程却不一样。这一派学者认为,在距今大约7000万年前,北冰洋与其它大洋之间被陆地完全隔开,并在最后的日子里,那咸咸的海水因各种因素的作用渐渐地变成了淡水。到了距今6500万年前,分隔北冰洋与其它大洋的“堤岸”突然发生了决口。大量因淡化而变轻的北冰洋的水流入其它大洋。由于北冰洋的水温度很低,这些“外溢”的冷水形成了一层冷流,使得地球大洋的海水温度迅速地下降了大约20度。海洋温度的下降又严重影响了大陆气候,使大陆上空的空气变冷。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迅速减少,引起了陆地上普遍的干旱。陆地上的这些气候变化产生的综合结构就是,恐龙灭绝了。 气候骤变造成恐龙绝灭的一条可能的途径是严重影响恐龙的卵。一些科学家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蛋的蛋壳有变薄的趋势,说明在恐龙大绝灭之前有气候急剧变化造成的作用。我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也发现,在一些化石地点产出的恐龙蛋中,临近绝灭时期的那些恐龙壳上的气孔比其它时期的恐龙壳中的气孔要少,这很可能与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有关。 大气成分变化理论: 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是生物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来试图解释其原因,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定论。较为流行的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灾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是这一理论并不完善。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其丰富的多样性更是表现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果是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灾难引起了恐龙的灭绝,那么为什么鸟能够度过劫难而一直生存的现在呢?这不能不促使人们再去寻找其它的思路来分析恐龙绝灭的原因。 现代科学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在地球刚刚形成的遥远年代里,空气中基本上没有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高。后来,随着自养生物的出现,光合作用开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地球上的大气环境。同时,二氧化碳一方面通过生物的固定以煤、石油沉积在地层里,另一方面也通过有机或无机的过程以各类碳酸盐的形式沉积下来。这种沉积是一直进行的。 有证据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却较低。这种大气成分的变化是否与恐龙灭绝有关呢? 众所周知,每种生物都需要在适当的环境里才能够正常地生活,环境的变化常常能够导致一个物种的兴衰。当环境有利于这一物种时,它就会兴旺发展﹔反之,则会衰落甚至绝灭。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水等因素,还包括大气的成份。那么,大气成份的变化会不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人处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下会有生命危险,而有些动物甚至比人对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更为敏感。 恐龙生活的中生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说明恐龙很适应于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大气环境。也许只有在那种大气环境中,它们才能很好的生活。当时,尽管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但是它们始终没有得到展,也许这正是由于大气成分以及其它环境对它们并不十分有利,因此它们在中生代一直处于弱小的地位,发展缓慢。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白垩纪之末,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气的含量增加,这种对恐龙不利的环境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1、恐龙的身体发生了不适,在新的环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会象瘟疫一样蔓延。2、新的大气环境更适于哺乳动物的生存,哺乳动物成为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者。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最终灭绝了。而那些孑遗的爬行动物则是少数既能适应旧环境,又能适应新环境的少数爬行动物物种。 大气成分变化造成恐龙灭绝这一理论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中生代的大气成份与现代不同,另一个是每种生物需要合适的大气环境才能生存。远古时代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氧气,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后来由于生物的出现,在光合作用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氧气的含量逐渐增加的这一过程也许可以解释生物进化史中的很多现象。例如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这也是进化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大气成份变化也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因为动物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它的起源落后于植物的起源,必须发生于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达到相当的程度时。因此,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必须以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做保障,而这一点已经被科学所证明。 因此,对于恐龙灭绝来说,小行星撞击也许起了一定作用,但看来并非是最关键的因素。 除了上述的22种比较著名之说外,还有许多较鲜为人知的说法(如太阳黑子爆发、电磁扰动、地球磁场方向及强弱发生变化),至于哪一个才是最好的说法,全凭各人的想法,并没有一定的对与错,毕竟恐龙灭亡之谜还没有真正解开。 但无论发生了什么,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那就是恐龙无法适应所发生的所造成的影响或改变。 综合原因说: 因为恐龙的灭绝只有在各种内外界因素共同作用下才会发生,所以这种理论认为恐龙灭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原因很难导致恐龙灭绝,恐龙灭绝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结果。 繁殖受挫理论: 目前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陆续发现了古老爬行类的蛋化石,尤其是恐龙的蛋化石。按照形态结构,可以把恐龙蛋分为短圆蛋、椭圆蛋和长形蛋等种类。恐龙蛋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蛋壳厚度及其内外部“纹饰”、蛋壳结构及其壳层中的椎状层和柱状层比例变化范围都存在不同的差异。为了深入开展恐龙蛋内部特征的研究,科学家已经用了很新的技术和多种方法,如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CT扫描仪等等。近年来,我国科学家首次用CT技术对山东莱阳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无损伤内部结构特征的研究,发现了山东莱阳的一些恐龙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无法观察到的恐龙胚胎。一些科学工作者认为。恐龙胚胎的变形与错位,有可能导致恐龙蛋无法正常孵化,从而使恐龙走向衰弱最终灭绝。
记得纳啊
巴音满都呼嘎查位于哪里
巴音满都呼嘎查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50825201206,居民号码前6位为150825。邮政编码为015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478 ,车牌号码为蒙L。巴音满都呼嘎查与阿布日勒图嘎查、巴音高勒嘎查、苏布日格嘎查、巴音哈少嘎查、哈拉图嘎查、巴音呼热嘎查、巴音查干嘎查、乌力吉图嘎查相邻。
巴音满都呼嘎查附近有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保护区、五彩仙境玛瑙湖、蒙古野驴自然保护区、石门天然石景园、善岱古庙等旅游景点,有河套肉苁蓉、巴彦淖尔羊肉、二狼山白绒山羊、戈壁双峰红驼、黑瓜子等特产。
伶盗龙详细资料大全
伶盗龙(学名:Velociraptor)又译迅猛龙、速龙、快盗龙,属名在拉丁文意为“敏捷的盗贼”,是蜥臀目兽脚亚目驰龙科恐龙的一属,大约生活于8,300万至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坎潘阶。伶盗龙的模式种为蒙古伶盗龙,化石发现于蒙古国及中国内蒙古等地。第二个种为奥氏伶盗龙,是在2008年被命名,化石是一个发现于中国内蒙古的头骨。过去曾经有其他的种,但现多已不被承认。
伶盗龙是最广受一般大众熟悉的恐龙之一,这导因于它们在麦克·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以及同名**中的抢眼表现,但与**版本对于伶盗龙的描述有误。对于古生物学家而言,伶盗龙则是种重要的恐龙。已发现超过10个伶盗龙的化石,是驰龙科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一个著名的标本,则保存了与原角龙缠斗中的伶盗龙。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伶盗龙 拉丁学名 :Velociraptor 别称 :迅猛龙、快盗龙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蜥形纲 亚纲 :双孔亚纲 目 :蜥臀目 亚目 :兽脚亚目 科 :驰龙科 亚科 :伶盗龙亚科 属 :伶盗龙属 分布区域 :蒙古,内蒙古 简介,形态特征,发现历史,发现地点,古生态学,分类争议,古生物学,猎食行为,食腐行为,代谢,羽毛,病理,明星伶盗龙, 简介 伶盗龙生活在大约于8,300万至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时期。伶盗龙身长大约2.07米,臀部高约0.5米,体重推测约15公斤。 伶盗龙具有相当长的头颅骨,长达25厘米;它们的嘴部有26到28颗牙齿,牙齿间隔宽,它们的大脑较大,猜测它们应该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恐龙,而且活跃矫健,是出色的奔跑者,可以捕食行动迅速的猎物。 伶盗龙前臂上长满了羽毛,不会飞,也许羽毛在它们奔跑的时候可以起到一些协助转向的作用。 伶盗龙的爪子有三根锋利且大幅弯曲的指爪,伶盗龙的腕部骨头结构可以作出往内转、以及向内抓握的动作,非常灵巧。 在**《侏罗纪公园》中,迅猛龙(伶盗龙)是群体恐龙,而实际情况是,伶盗龙的化石基本都单体被发现,它们可能并非是成群结队的捕食出行的。 形态特征 伶盗龙是一种中型驰龙类,成年个体身长估计约2.07米,臀部高约0.5米,体重推测约15公斤。与其他驰龙类相比,伶盗龙具有相当长的头颅骨,长达25厘米;口鼻部向上翘起,使得上侧有凹面,下侧有凸面。它们的嘴部有26到28颗牙齿,牙齿间隔宽,牙齿后侧有明显锯齿边缘,这特征证明它们可能是活跃的捕食动物,可以捕食行动迅速的猎物。 类似其他驰龙类,伶盗龙具有大型手部,在结构与灵活性上类似现代鸟类的翅膀骨头。手部有三根锋利且大幅弯曲的指爪,第二指爪是当中最长的一根,而第一根指爪是最短的。伶盗龙的腕部骨头结构可以作出往内转、以及向内抓握的动作,而非向下抓握。 如同其他的兽脚类恐龙,伶盗龙的第一根脚趾是小型的上爪。但与其它以三根脚趾行走的兽脚类恐龙相比,伶盗龙只依靠后肢的第三、四趾行走,驰龙类都是以这种方式行走。伶盗龙的第二脚趾可以向上、向后收起离开地面,上有大型、镰刀状的趾爪,这是它们著名的重要原因,也是驰龙科与伤齿龙科的典型特征。这个大型趾爪的外缘长度可达6.5厘米,是可怕的攻击武器,可能用来撕开猎物。 伶盗龙尾椎上侧的前关节突,以及骨化的肌腱,使它们的尾巴坚挺。前关节突开始于第10节尾椎,往前突出,支撑前面4到10根其他的脊椎,数量依所在位置而定。这些结构使得整个尾巴在垂直方向几乎不能弯曲,但一个伶盗龙标本保存了完整的尾巴骨头,这些骨头以S状水平弯曲,显示尾巴在水平方向有良好的运动灵活性。这样的尾巴可以帮助伶盗龙在高速奔跑时保持平衡和灵活转向,也说明了伶盗龙是出色的奔跑者。 在2007年,古生物学家爱伦·特纳(Alan Turner)、彼得·马克维奇(Peter Makovicky)、马克·诺瑞尔(Mark Norell)以及他们的同僚宣称在一个来自于蒙古的伶盗龙化石的前臂发现了羽茎瘤(Quill knobs), 确定伶盗龙具有 羽毛 。 发现历史 在1922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支探险队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中发现了第一个伶盗龙的化石标本;该标本(编号AMNH 6515)包含一个遭到压碎,但是完整的头颅骨,以及第二趾爪。两年后,该馆的科学家亨利·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 *** orn)在确定该标本属于一种肉食性恐龙后,将它们命名为蒙古伶盗龙( V. mongoliensis );但奥斯本将该第二趾爪误认为来自于手部。伶盗龙的属名衍化自拉丁语, velox 意为“快捷的”, raptor 意为“强盗”或“盗贼”,意指它们善于奔跑的身体结构,以及肉食的食性;种名则是发现地蒙古为名。同一年稍早,奥斯本则在大众媒体上发表了一篇相关文章,并将它们取名为 Ovoraptor djadochtari 。但因为 Ovoraptor 并未在科学文献与相关的正式档案中被提到,因此该名称的状态为无资格名称,而伶盗龙仍保有命名优先权。 伶盗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期间,北美洲的挖掘团队被蒙古人民革命党执政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所驱离,而苏联和波兰的探险队与蒙古大学合作发现了许多伶盗龙化石标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在11年由波兰与蒙古团队所发现的“搏斗中的恐龙”(编号GIN 100/25),该化石保存了了一只伶盗龙和一只原角龙搏斗的场景。这个标本被蒙古视为国家级的宝藏,但从2000年起,被外借给纽约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以供一个暂时性的展览。 冷战后期以来,已有数个中国、美国、加拿大、蒙古等国家科学家所参与的科学考察队在中国和蒙古境内发现了多具伶盗龙化石。在1988到1990年间,一个中国与加拿大所组成的挖掘团队在中国北部发现了伶盗龙的化石。在1990年,一个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与蒙古国科学院所组成的挖掘团队抵达戈壁沙漠,发现了数个保存良好的骨骸。其中一个缺乏头部的标本(编号IGM 100/980),被诺瑞尔等人戏称为“Ichabodcraniosaurus”,以断头谷传说中的角色Ichabod Crane警探为名。诺瑞尔与马克维奇推论,这个标本可能属于蒙古伶盗龙,但由于化石不够完整,所以无法肯定。 在1999年,中国与比利时组成的挖掘团队发现一个上颌骨与泪骨,属于伶盗龙,但不同于蒙古伶盗龙。在2008年,Pascal Godefroit等人将其命名为奥氏伶盗龙( V. o *** olskae ),种名以波兰古生物学家Halszka O *** ólska为名。 发现地点 到目前为止,蒙古伶盗龙的所有标本发现于德加多克塔组(Djadochta Formation)地层中,该地层分布于蒙古国的南戈壁省与中国的内蒙古;另外有一些来自于蒙古国的标本,发现于稍年轻的巴鲁恩戈约特组(Barun Goyot Formation),可能属于蒙古伶盗龙,也有可能是近亲属。这两个地层的年代均为上白垩统坎潘阶,约8300万年前到7000万年前。在德加多克塔组地层中,几乎每个著名且多产的挖掘地点都发现了蒙古伶盗龙的化石。蒙古伶盗龙的模式标本是在火焰崖的挖掘地点所发现(该地也名为Bayn Dzak与Shabarakh Usu),而“搏斗中的恐龙”化石则是在图格里克(Tugrig)挖掘地点所出土(又名Tugrugeen Shireh)。巴鲁恩戈约特组的Khulsan与Khermeen Ts也是著名的挖掘地点,出土了大量的相关化石,可能属于伶盗龙。 伶盗龙 在中国内蒙古的巴音满都呼组(Bayan Mandahu Formation)出土了许多幼年的蒙古伶盗龙化石,包含部分骨骼与牙齿。巴音满都呼组的年代与德加多克塔组相同,是一个产量丰富的挖掘地点之一。但是到2008年为止,这些化石还没有经过处理、清理程式。同样在2008年,巴音满都呼组的一个成年个体的部分颅骨被建立为新种,奥氏伶盗龙。 2015年秋天在泸州市古蔺县桂花乡桂花河畔的石头上发现:足迹呈圆形,两个脚趾和牛、羊等偶蹄类动物足迹有些相似。中国地质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恐龙足迹联合研究团队认真研究后发现,这是远古时代恐爪龙的足迹。因该足迹大于中国山东的发现,小于美国犹他州的足迹,该足迹为亚洲已发现最大的恐爪龙足迹。 古生态学 这些挖掘地点都处于干旱的环境中,布满沙丘,偶有间歇性的溪流,而巴鲁恩戈约特组的环境比年代较古老的德加多克塔组较为湿润。根据某些标本的死亡姿势、普遍良好的保存状态,以及砂岩环境,显示这些地层的许多动物是被沙尘暴直接掩埋。 在发现伶盗龙化石的地层组,还发现其他恐龙化石,显示伶盗龙还与这些恐龙共同生存于相同环境。德加多克塔组已发现蒙古伶盗龙、安氏原角龙、谷氏绘龙等化石;巴音满都呼组则发现奥氏伶盗龙、巨鼻原角龙、魔头绘龙等化石。这两个地层组的地理位置相近,而动物群构成相当类似,主要的差异在于种的层面,显示两个地层组有动物相的边界。但无法确定造成动物相边界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地质年代的早晚造成这种差异。 迅猛龙 跟蒙古伶盗龙发现于相同地层的恐龙包含:伤齿龙科的蜥鸟盗龙、偷蛋龙科的偷蛋龙、驰龙科的大黑天神龙与恶灵龙、伤齿龙科、阿瓦拉慈龙科恐龙;跟奥氏伶盗龙发现于相同地层的恐龙包含:基础角龙下目的巨嘴龙、偷蛋龙科的曲剑龙、驰龙科的临河盗龙、伤齿龙科。 分类争议 伶盗龙在1924年首次被命名时,是被归类于恐龙中的斑龙科;这是因为该时期的斑龙科与斑龙属,被当成“未分类物种集中地”,因此许多肉食性恐龙被归类于该科中,但彼此却无接近亲缘关系。随者更多恐龙化石的发现,伶盗龙后来被归类于驰龙科。 伶盗龙 伶盗龙被归类于驰龙科的伶盗龙亚科,是较为衍化的一群驰龙科恐龙。在种系发生学中,伶盗龙亚科通常被定义为:驰龙科中,较接近于伶盗龙,而离驰龙较远的所有物种。但驰龙科的内部分类是经常更改的。在最初建立的时候,伶盗龙亚科只包含伶盗龙一个属。后来研究则包含了其他属,通常为恐爪龙与蜥鸟盗龙。一个最近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显示伶盗龙亚科是个单系群,包含:伶盗龙、恐爪龙、白魔龙、以及蜥鸟盗龙(但分类位置未确定)。 在过去,某些驰龙科的属有时被归类于伶盗龙属中,例如平衡恐爪龙( Deinonychus antirrhopus )、蓝斯顿氏蜥鸟盗龙( Saurornitholestes langstoni )。因为伶盗龙较早命名,这些种被归类于伶盗龙属时,被重新命名为平衡伶盗龙、蓝斯顿氏伶盗龙。但到目前为止,伶盗龙中的已承认种仅有蒙古伶盗龙、以及奥氏伶盗龙( V. o *** olskae )。 在2005年新发表的始祖鸟的标本(瑟马普利斯标本)中,发现了保存很好的第二脚趾,类似驰龙科,这可能说明始祖鸟类与伶盗龙有接近的亲缘关系。如果这样的亲缘关系被进一步证实,因为始祖鸟较早被命名,包括伶盗龙在内的驰龙科很有可能被改归类于始祖鸟科,属于鸟纲。至少有一位科学家,将驰龙科归类于始祖鸟科,如果属实,这将使得伶盗龙成为一种无法飞行的鸟类。 古生物学 猎食行为 发现于11年的化石标本“搏斗中的恐龙”,保存了伶盗龙和原角龙搏斗的情形,这提供了伶盗龙是活跃的捕食动物以及其捕食方式的直接证据。当这个标本被发现时,过去一度有设认为这两只恐龙是被淹死的。但因为这个标本是在古代沙丘沉积物所发现的,所以的看法是这两只动物是被掩埋在沙地中的,原因可能是沙丘倒塌,或者是沙尘暴。从两只动物的姿态显示,掩埋过程应该非常快速。原角龙的前肢与后肢都遗失了,可能是被其他食腐动物吞食了。在2011年,科学家比较恐龙、现代鸟类与爬行动物的巩膜环大小,提出伶盗龙是夜行性动物,而原角龙可能属于无定时活跃性的动物,觅食、移动行为跟白天黑夜没有正相关,只休息短暂时间。著名的原角龙、伶盗龙打斗化石,可能是发生在夜间或光线昏暗的清晨、黄昏。 伶盗龙复原图 恐爪龙是另一种和伶盗龙关系密切的恐龙,恐爪龙的化石通常是成群被发现的。此外,恐爪龙的化石偶尔与腱龙(一种大型草食恐龙)一起被发现,这样就说明恐爪龙可能是团队合作的捕食动物。唯一的驰龙科集体行动证据,是个发现于中国的足迹化石,共有六个大型动物所留下,但仍没有证据显示它们有集体猎食行为。不过,虽然在蒙古发现了许多伶盗龙和其他驰龙科的化石,但是没有发现过成群的化石,所以还没有化石证据可以证明伶盗龙是群体的。伶盗龙也通常被认为是成群的捕食动物,如同**《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 )所呈现的,但没有足够证据支持驰龙科与伶盗龙有集体猎食行为。驰龙类的集体猎食理论,是根据数个恐爪龙化石围绕在一个腱龙化石,还没有其他驰龙类被发现类似的化石证据。 在2011年的一项恐爪龙下目趾爪研究,比对不同恐爪龙类、现代鸟类的脚掌结构、趾爪形状,根据这些现代鸟类的猎食行为,分析这群恐龙的压制猎物能力。这项研究认为伶盗龙等驰龙类可能以小型猎物为食。研究发现,许多掠食性现代鸟类也有大型第二趾爪,当它们猎食小型猎物时,会使用脚掌、趾爪将猎物固定在地面上,用体重施压于猎物,再用鸟喙吞食这些猎物,尤其是鹰科。这项研究推论驰龙类会以类似的方式捕抓、固定猎物,并开始吞食猎物的身体,直到猎物失血过多、失去生理机能。研究发现驰龙类的后肢、脚掌结构最类似鹰,也有大型第二趾爪、类似的脚掌抓取范围;驰龙类的跗跖骨短、脚掌力量,则比较类似猫头鹰。伶盗龙的颌部、前肢结构,也符合这项研究的结论。驰龙科的前肢强壮,但极可能覆盖者羽毛,它们吞食猎物时可能会将前肢张开,以伺机保持身体的平衡;尾巴也具有平衡身体的功能。驰龙科的颌部结构虚弱,可能主要用来吞食、撕咬猎物的肉体,而非以快速、强壮力量攻击猎物。研究人员推测,近鸟类可能共同拥有这些演化特征,而现代鸟类则继承这些特征 食腐行为 在2008年,巴音满都呼组发现一个带有齿痕的颌部骨头,周围环绕者零散的牙齿。2010年公布了相关研究,颌部骨头被认为来自于原角龙,零散牙齿被认为来自于伶盗龙。研究提出这只伶盗龙是在原角龙被其他掠食动物杀死后,吞食其余的尸体。在2012年,一个伶盗龙标本被发现腹部有个长骨头,来自于神龙翼龙科,这也支持伶盗龙具有食腐行为的理论。 代谢 伶盗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温血动物,因为它们猎食时必须消耗大量的能量。伶盗龙的身体覆盖著羽毛,而在现代的动物中,具有羽毛或毛皮的动物通常是温血动物,它们身上的羽毛或毛皮可以用来隔离热量。驰龙科与某些早期鸟类的骨头生长速率,与现代的哺乳类与鸟类相比,显示它们具有较为适中的代谢率。纽西兰的奇异鸟在生理、羽毛型态、骨头结构、甚至于狭窄的鼻部结构,相当类似驰龙科;而鼻部结构经常是新陈代谢的关键指标。奇异鸟是种高度活跃、无法飞行的鸟类,并具有稳定的体温以及相当低的代谢率,使奇异鸟成为原始鸟类与驰龙科的代谢参考模型。 羽毛 在驰龙科中,比伶盗龙原始的物种通常身体覆盖者羽毛,并具有完全发展的有羽毛前肢。而伶盗龙的祖先具有羽毛,可能拥有飞行能力,这使得古生物学家认为伶盗龙也具有羽毛,如同许多现代的无法飞行鸟类,仍保有身体上的羽毛。 过去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认为伶盗龙具有羽毛,但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根据2007年9月份的《科学》杂志,古生物学家爱伦·特纳、彼得·马克维奇、马克·诺瑞尔,在一个发现自蒙古的伶盗龙化石(编号IGM 100/981,身长1.5米,体重15公斤)的前臂,发现了六个羽茎瘤。鸟类骨头上的的羽茎瘤可用来固定羽毛,而 伶盗龙骨头上的羽茎瘤则明确显示它们也具有羽毛。 根据特纳等人的说法,并非所有史前鸟类的化石都发现了羽茎瘤,但没有发现羽茎瘤,不代表这些史前鸟类缺乏羽毛;红鹳也没有羽茎瘤,但有羽毛。羽茎瘤的发现显示伶盗龙拥有羽毛,而且应该是类似现代鸟类翅膀上的羽毛,包含羽轴与羽支所形成的羽片。这些研究人员并提出,伶盗龙的前臂具有14个次要羽毛,而始祖鸟具有至少12个次要羽毛,小盗龙具有18个,胁空鸟龙则具有10个。他们认为这些羽毛数量的不同,代表者这些动物与现代鸟类的差异程度。 特纳等人将伶盗龙的羽毛,视为大型、无法飞行的手盗龙类因为体型的增大,而在演化过程中失去羽毛的证据。特纳等人并发现,无法飞行鸟类几乎没有羽茎瘤,而伶盗龙的羽茎瘤则证明驰龙科的祖先应该可以飞行,但伶盗龙与其它大型的驰龙科后来却丧失了飞行能力;然而,驰龙科祖先的羽毛也可能具有其他功能,而非用来飞行。对于无法飞行的伶盗龙,它们的羽毛可能作为展示物用,或孵蛋时覆盖它们的蛋巢,或是在上坡奔跑时增加速度用。 病理 一个蒙古伶盗龙的头颅骨,被发现有两排平行的穿孔,跟伶盗龙的牙齿大小、间隔相符合。研究人员推论,这代表这只伶盗龙与其他伶盗龙打斗时,头部被咬伤。此外,由于穿孔并没有事后愈合的痕迹,这只伶盗龙可能被咬伤后因此死亡。 明星伶盗龙 麦可·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 )和史蒂芬·史匹柏在1993年据此改编拍摄的同名**,塑造了伶盗龙凶残狡猾的杀手形象。 不过**中的伶盗龙形象,从很多方面来看都是不科学和不准确的。 **中的“Raptor”更像在蒙大拿州发现的较大型近亲恐爪龙,而**与中的古生物学家也在蒙大拿州发现一个伶盗龙的骨骸。事实上,伶盗龙只发现于中国与蒙古,蒙大拿州则位于恐爪龙的化石分布范围中,但作者在中仍说明了“Raptor”是伶盗龙。可见麦可·克莱顿是用当时的归类,把平衡恐爪龙当成伶盗龙的一种。 因为制作团队的设定,**中的伶盗龙比其实际尺寸大得多,并改变口鼻部的形状。此外,已知化石的解剖学结构也与伶盗龙在**中的形象相矛盾,它们的前肢结构与姿势并非**中的描述,而且**将它们的尾巴描述得太短、太灵活。《侏罗纪公园》、《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 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 )的伶盗龙覆盖著鳞片,但之后研究发现大部分的手盗龙类身体应该覆著者羽毛。在第三集《侏罗纪公园3》( Jurassic Park III )中,伶盗龙的头后方与颈部则新增了类似羽毛管的物体,但驰龙科在生前应该是覆盖者绒羽才对;根据伶盗龙化石的前肢羽茎瘤,它们的羽毛应该覆盖更多身体表面。同样地在《侏罗纪公园3》中,伶盗龙甚至被设定比海豚、鲸鱼和灵长目动物更聪明,这更是毫无可能性,伶盗龙的智力虽然高于一般的恐龙,但仍比不上现代的猫科动物。无论如何,从《侏罗纪公园》的成功开始,伶盗龙已成为大众文化中恐龙的代表。 伶盗龙出现于各式各样的**和电视节目,包括三部科普纪录片当中。探索频道的纪录片《恐龙星球》( Dinosaur Pla )细致的记述了一只雌性伶盗龙的故事。在BBC的《与恐龙同行》( Walking with Dinosaurs )特别节目《镰刀龙探秘》( The Giant Claw )中也有伶盗龙出场, 而BBC的《恐龙凶面目》( The Truth About Killer Dinosaurs )中专题介绍了伶盗龙与原角龙的搏斗。 伶盗龙还出现于其他领域如音乐和体育中。例如,NBA球队多伦多猛龙(Toronto Raptors)是以伶盗龙命名,并曾经使用一只伶盗龙作为队徽。在2005年,曾经举行过一次名为“Velociraptour”的演唱会。一个叫Roboraptor的玩具创意也来自伶盗龙。伶盗龙还成为一些电子游戏的主角,包括《恐龙危机》(Dino Crisis)系列,《恐龙猎人》( Turok )系列和《魔兽争霸》。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恐龙灭绝
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栖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这其中最著名的也许就要属恐龙了。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多达几百种,这样一个主宰地球l.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覆灭。写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 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家黎阳2009年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的轰动,他和他的中国团队在6534.83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K-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二百三十二倍。如此高浓度的铱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据墨西哥湾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地球因此停转0.2毫秒,然后是地球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大地震。撞击使熔浆被抛到数千米的高空,继而是长达几十天的流火现象,高温也许不是最致命的。数以千万吨的灰尘、有毒物质在随后的一个月内遍及全球。在以后的四个多月里,太阳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植物停止了生长,食草动物大量减少,污浊的空气、短缺的食物、肆意的疾病等等无不摧残着幸存下来的恐龙。由于尘土的遮盖,地球上面临着寒冷的侵袭,寒冷似乎不是最严重的问题,但是,请记住一些动物的性别是由温度决定的,恐龙正是其中之一。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以前学术界都是把外来天体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分开讨论的,但这两个学术都有相当大的缺陷,外来天体说光是撞击不足以影响那么严重,时间那么久,范围那么远(全球性的),而火山说,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本身就很多很巨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灭绝,包括黄石超级火山在内,而中国学者黎阳提供的论证方向和证据完美地解答了国际古生物界的长期疑问,两者的结合才可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地球生物大灭绝。
近期理论
德国科学家最近提出,恐龙灭绝是由当时恶劣的“空间天气”造成的,也就是说,来自宇宙的强烈粒子流闯入地球大气并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从而致使恐龙灭绝。 据德国《科学画报》杂志报道,来自波恩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约尔格.法尔教授介绍说,地球在6千万年前曾陷入一次强烈的宇宙粒子流“风暴”中。在遭遇这样的风暴时,高速进入地球大气的各种粒子会达到平时的上百倍之多,将大气中的分子“撕裂”成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结核,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云层增厚,降雨频繁,气温急剧下降。 科学家认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发导致了地球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而不能适应此种气候变化的恐龙也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灭绝。 迄今为止,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近年来美国物理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说备受各方关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的黏上层时发现微量元素枣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地层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检测都得出同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元素合量异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于是阿尔瓦雷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导致了恐龙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国地球内部呢?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住时,内部压力便冲破地壳突然释放形成大爆发。铱枣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 化石档案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恐龙的死亡时间和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的产出年代是在白垩纪末期,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铱的薄黏土层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界认定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相吻合。 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龙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还有整群的恐龙幼仔骨架。这一情景显示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层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因为,如果地球的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是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群恐龙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在,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 小行星撞击地球
候环境而继续生在。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侏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物进化史上,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不是生物进化史上惟一的灾难,在更早的年代曾发生过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突然出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就像生物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一样,它们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有年发现的我国云南澄江化石群为证)。 迄今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恐龙灭绝这种大规模生物灭绝是由小行星撞击引起的。但是,地球内部至今仍在继续的地质构造频繁变动的事实表明,周期性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环境“灾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当然,小规模的物种逐渐进化也是贯穿于整个生命演变过程。周期性天体爆发(如新星爆发)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在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些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矿藏就是解释恐龙时代因地壳剧烈变动而终结的最好说明。
中生代末大灭绝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地质年代为中生代白垩纪末或新生代第三纪初。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1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的很多种其它的生物头上。在这次灾难中灭绝的还有鱼龙、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等也几乎被一扫而光。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灭绝、大灾难。大灭绝的结果使得在距今约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灭绝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灭绝现象的各种理论。但是至今,关于这场大灭绝的原因科学界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 也许,这样的答案等待着我们来寻找。 在此仅将一些较为人所知的说法分述如下:被饿死,被互相残杀等等,不过现在的说法越来越多,但中国科学家考证:陨石撞击后,恐龙还存活了200万年左右。
陨石碰撞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阿弗雷兹父子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直径大约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墨西哥犹卡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那是一场可怕的灾难。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的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恐龙)与地质史(中生代)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由于这一陨石坑现已被找到,并且科学家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相关证据,所以,恐龙灭绝之谜似乎可以尘埃落定了,但是,如果真的是陨石造成的恐龙灭绝,那么为什么鸟能够度过劫难而一直生存的现在呢?这不能不促使人们再去寻找其它的思路来分析恐龙绝灭的原因。
气候变化说
由于板块移动,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而干燥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也可能是气候变化直接导致了恐龙因饥渴而灭绝。
海洋退潮说
根据罗伯特-巴克的说法,海洋退潮,陆地之间相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大洋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等的传染与传播问题。
火山爆发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喷发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但是这个学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火山大规模的爆发。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最近提出,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持生存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6500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 齐基基教授认为,过去,科学界对海底火山爆发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现在需要对这种严重影响地球环境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举例说,格陵兰过去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植被,但是当全球性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以后,寒冷的洋流改变流向后经过了格陵兰,从此把这个大大的岛屿变成了冰雪覆盖的大地。这是海洋水温平衡变化对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典型实例。海底火山活动是影响海洋水温平衡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齐基基教授认为应该将海底火山的大规模爆发引起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作为研究恐龙绝灭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温血动物说
过去,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像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首先,他们认为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靠两条后腿在地面上跑动,其速度可达每小时20至90多公里。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这些显然冷血动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据推测,一头30吨重的蜥脚类恐龙,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从食肉恐龙远远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它们身上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温血恐龙的说法一提出,就受到强烈抨击,但到底结论如何,目前还难下定论。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气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懒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但是,这种学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恐龙不都是那么庞大的,也不一定都不能躲进洞里避难,所以这种学说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也需要修正。
自相残杀说
因为气候问题,使植物大量灭绝,从而使以植物为食的食草龙渐渐灭亡,而肉食者,也因为没有了食物,而变得地疯狂,自相残杀而灭绝。
哺乳类进化说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最终导致恐龙的生育危机,导致恐龙灭绝。
物种的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1亿6千多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最终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迷惑龙,体长二十五米,体重达三十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疑点: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米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
繁殖受挫理论
目前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陆续发现了古老爬行类的蛋化石,尤其是恐龙的蛋化石。按照形态结构,可以把恐龙蛋分为短圆蛋、椭圆蛋和长形蛋等种类。恐龙蛋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蛋壳厚度及其内外部“纹饰”、蛋壳结构及其壳层中的椎状层和柱状层比例变化范围都存在不同的差异。为了深入开展恐龙蛋内部特征的研究,科学家已经用了很新的技术和多种方法,如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CT扫描仪等等。近年来,我国科学家首次用CT技术对山东莱阳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无损伤内部结构特征的研究,发现了山东莱阳的一些恐龙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无法观察到的恐龙胚胎。一些科学工作者认为。恐龙胚胎的变形与错位,有可能导致恐龙蛋无法正常孵化,从而使恐龙走向衰弱最终灭绝。
气候骤变理论
根据深海地质钻探得到的资料,一些科学家认为在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温度忽然升高。这种变化使恐龙等散热能力较弱的变温动物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引起其身体中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尤其是造成雄性个体的生殖系统严重损坏。结果,恐龙无法繁殖后代,从而走向了最终的绝灭。 还有一种理论,虽然同样是认为气候骤变引起恐龙绝灭,但是推测的过程却不一样。这一派学者认为,在距今大约7000万年前,北冰洋与其它大洋之间被陆地完全隔开,并在最后的日子里,那咸咸的海水因各种因素的作用渐渐地变成了淡水。到了距今6500万年前,分隔北冰洋与其它大洋的“堤岸”突然发生了决口。大量因淡化而变轻的北冰洋的水流入其它大洋。由于北冰洋的水温度很低,这些“外溢”的冷水形成了一层冷流,使得地球大洋的海水温度迅速地下降了大约20度。海洋温度的下降又严重影响了大陆气候,使大陆上空的空气变冷。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迅速减少,引起了陆地上普遍的干旱。陆地上的这些气候变化产生的综合结构就是,恐龙灭绝了。 气候骤变造成恐龙绝灭的一条可能的途径是严重影响恐龙的卵。一些科学家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蛋的蛋壳有变薄的趋势,说明在恐龙大绝灭之前有气候急剧变化造成的作用。我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也发现,在一些化石地点产出的恐龙蛋中,临近绝灭时期的那些恐龙壳上的气孔比其它时期的恐龙壳中的气孔要少,这很可能与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有关。
大气成分变化理论
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是生物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来试图解释其原因,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定论。较为流行的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灾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是这一理论并不完善。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其丰富的多样性更是表现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果是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灾难引起了恐龙的灭绝,那么为什么鸟能够度过劫难而一直生存的现在呢?这不能不促使人们再去寻找其它的思路来分析恐龙绝灭的原因。 现代科学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在地球刚刚形成的遥远年代里,空气中基本上没有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高。后来,随着自养生物的出现,光合作用开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地球上的大气环境。同时,二氧化碳一方面通过生物的固定以煤、石油沉积在地层里,另一方面也通过有机或无机的过程以各类碳酸盐的形式沉积下来。这种沉积是一直进行的。 有证据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却较低。这种大气成分的变化是否与恐龙灭绝有关呢? 众所周知,每种生物都需要在适当的环境里才能够正常地生活,环境的变化常常能够导致一个物种的兴衰。当环境有利于这一物种时,它就会兴旺发展﹔反之,则会衰落甚至绝灭。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水等因素,还包括大气的成份。那么,大气成份的变化会不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人处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下会有生命危险,而有些动物甚至比人对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更为敏感。 恐龙生活的中生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说明恐龙很适应于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大气环境。也许只有在那种大气环境中,它们才能很好的生活。当时,尽管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但是它们始终没有得到展,也许这正是由于大气成分以及其它环境对它们并不十分有利,因此它们在中生代一直处于弱小的地位,发展缓慢。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白垩纪之末,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气的含量增加,这种对恐龙不利的环境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1、恐龙的身体发生了不适,在新的环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会象瘟疫一样蔓延。2、新的大气环境更适于哺乳动物的生存,哺乳动物成为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者。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最终灭绝了。而那些孑遗的爬行动物则是少数既能适应旧环境,又能适应新环境的少数爬行动物物种。 大气成分变化造成恐龙灭绝这一理论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中生代的大气成份与现代不同,另一个是每种生物需要合适的大气环境才能生存。远古时代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氧气,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后来由于生物的出现,在光合作用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氧气的含量逐渐增加的这一过程也许可以解释生物进化史中的很多现象。例如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这也是进化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大气成份变化也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因为动物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它的起源落后于植物的起源,必须发生于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达到相当的程度时。因此,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必须以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做保障,而这一点已经被科学所证明。 因此,对于恐龙灭绝来说,小行星撞击也许起了一定作用,但看来并非是最关键的因素。 除了上述的22种比较著名之说外,还有许多较鲜为人知的说法(如太阳黑子爆发、电磁扰动、地球磁场方向及强弱发生变化),至于哪一个才是最好的说法,全凭各人的想法,并没有一定的对与错,毕竟恐龙灭亡之谜还没有真正解开。 但无论发生了什么,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那就是恐龙无法适应所发生的所造成的影响或改变。
中国新理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