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介绍红山文化玉猪龙

2.乌丹镇的沿革分类

3.红山玉龙的最终确定

4.乌丹镇的发展情况

怎样介绍红山文化玉猪龙

乌丹镇新地村天气情况_乌丹镇新地村天气

红山文化玉猪龙介绍:

资料

年代: 新石器时代

材料: 岫玉

规格: 高26厘米

出土地: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

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介绍

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

工作人员在展示“中华第一龙”[2]

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玉龙的重心位置有一孔,用绳吊起首尾水平,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

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可能是祭祀用的礼器。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意义

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虽然此后我们又发现了更早的龙形的踪迹,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不为过。

发现

在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以前,人们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来近四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直以来,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故乡、中华民族摇篮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开始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史前的历史,寻找中华文明的源头。专家们发现:两千年来,中国的历史学家们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是秦始皇修建的长城遮住了他们的视野。他们要

打破以长城自封的中国文化观,到长城以北去寻找中国古代史的资料,那里有中华民族更老的老家。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农民张凤祥在村子后面的果林里修梯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石洞的底部,他摸出一块像钩子一样的东西,质地坚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张凤祥以为是一块废铁,收工时顺便把它拿回了家。他的弟弟张凤良当时才六七岁,看到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铁钩子”一样的东西,就找了一根绳子把它绑紧,开始拖着“铁钩子”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起来,过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泽来了,太阳再一晒,就能看出这是玉。当张凤祥发现这是一件玉器以后,就带着它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里一位叫王志富的干部用30元钱征集了这件文物,但他并没有在意,办完入库登记手续之后,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到了箱子里。

1984年,红山文化的发现有了重大突破。在辽宁省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经过仔细辨认和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牛河梁发现5000年前的玉猪龙的消息传到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突然想起1971年征集的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识到,那件被他们锁在箱子里的玉器,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他立即把三星他拉的玉器装进挎包,坐火车赶到北京,请苏秉琦先生鉴定。苏秉琦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对红山的考古发现曾经给予特别关注。根据贾鸿恩回忆,当时苏秉琦先生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件玉器,他一面仔细鉴定,一面向他了解这件玉器的出土地点和征集的过程。苏秉琦告诉贾鸿恩:这也是一件珍贵的玉龙,是一件重要的红山文化遗物。1971年在三星他拉发现的玉龙,终于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就有一些红山玉器流传到了国外,赤峰地区的文化馆里,也有征集到的红山玉器。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的人把它们鉴定为商周时期的文物,有的人则把它们说成战国或汉代的装饰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王时麒介绍说,我们现在考古挖掘的许多东西,都可以测定年代,但是玉器不行,因为还没有测定玉器年代的手段。三星他拉发现的玉龙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红山人精心制作的、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出土地

引起关注

2010年11月2日,被专家学者苦苦寻找20余年的中国国宝“中华第一龙”出土地,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和翁牛特旗博物馆田野考古工作者历经两年考察被确定。翁牛特旗博物馆于1987年在民间征集到玦型黄玉龙形器被中国文物部门定为一级文物而加入国宝行列。考古学界普遍认定此件玉龙为“中华第一龙”,并被国内外红山文化研究领域所关注。

由于这件玦型黄玉龙形器是民间征集而无具体出土地点,其文化类型所属在学术圈内引起争议和讨论。部分专家认定这件龙形玉器属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典型器物,而一些学者则认为玉龙属距今4000余年夏家店下层文化类型。

考证

纷争之中,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联合翁牛特旗博物馆于2008年初立项并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调查活动之中,开始田野考察和民间访问,采访相关人士上百人次,在翁牛特旗红山文化遗址群采集实物标本上千件,于2010年10月下旬最终确认此件国宝玦型黄玉龙形器的出土地点为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考古队队长刘国祥认为,两年来的细致调查表明,玦型黄玉龙形器选料上乘,雕工精细,神态飘逸,具有明显红山文化玉器形制及工艺特征,应为红山文化玉器精品,堪称国宝。

确定

国宝“中华第一龙”出土地点被确定,证明玦型黄玉龙形器代表红山文化高等级类型器物,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重要发现,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

乌丹镇的沿革分类

1949年设山嘴子区,1956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翁牛特旗中西部,距旗政府9千米。1996年,面积406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辖山嘴子、疙瘩窝铺、七分地、九分地、半分地、新地、驿马吐、东道、乌兰板、兴隆地、下唐家地、高家窝铺、林家地13个行政村。

1958年分属山咀子公社和乌丹公社,1984年析置四道杖房乡。位于翁牛特旗中北部,距旗政府17千米。1996年,面积217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辖四道杖房、头道杖房、牌楼沟门、大新井、新房子、四道窝铺、六道窝铺7个行政村。

2001年,撤销四道杖房乡,并入头分地镇。2006年,撤销山咀子乡、朝格温都苏木、巴嘎塔拉苏木、布力彦苏木,将4苏木乡原管辖的行政区域整建制和原头分地镇的四道杖房、排楼沟门、大新井、五道窝铺4个村(即原四道杖房乡辖境)并入乌丹镇。合并后乌丹镇总面积2081.74平方千米,总人口118559人,辖19个嘎查、24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原乌丹镇政府所在地乌丹。 150426100:~001 121新华社区~002 121古城外社区~003 121全宁社区~004 121永兴社区~005 121河南社区~200 122西门外村~201 122双窝铺村~202 122北大庙村~203 122北门外村~204 122东门外村~205 122东甸子村~206 122东园子村~207 122桥东村~208 122桥南村~209 122石家营村~210 122杨家营村~211 122东道村~212 220山嘴子村~213 220七分地村~214 220九分地村~215 220新地村~216 220驿马吐村~217 220长汉布村~218 220疙瘩窝铺村~219 220乌兰板村~220 220兴隆地村~221 220德日苏嘎查~222 220白塔子嘎查~223 220三星他拉嘎查~224 220下泡子嘎查~225 220布日敦嘎查~226 220花果营嘎查~227 220白音汉嘎查~228 220哈达图嘎查~229 220沙布日台嘎查~230 220阿日山嘎查~231 220布力彦嘎查~232 220胡日哈嘎查~233 220布敦花嘎查~234 220呼和苏勒嘎查~235 220巴嘎他拉嘎查~236 220哈日敖包嘎查~237 220其甘嘎查~238 220白音胡交嘎查~239 220四道杖房村~240 220排楼沟门村~241 220大新井村~242 220五窝铺村

民族风情

祭敖包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区普遍进行的祭祀活动。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过去内蒙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羊席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放**等活动。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日阿,即白色的月。夏季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时节,草原要举行那达幕大会,具体时间自定,这种节日性活动,规模可大可小,甚至一个家庭就可以举办。届时方圆几十里、上百里内的牧民都会举家骑马赶车(现在基本已改为现代交通工具)前去参加。其他节日还有由生产活动、宗教祭祀仪式演变成的祭敖包、马奶节、剪羊毛节等。此外,还有一个重大的祭事活动,这就是成吉思汗陵祭奠。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举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动。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春节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农牧区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以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迎新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在整个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会看到穿著节日盛装的牧民带着酒香和歌声,和着马蹄或汽车摩托车的伴奏,结伴走亲访友的热闹情景。

蒙古族待客

热情好客,待人诚恳,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美德。一见客人边握手、边问好:塔赛奴!(您好)。客人进入蒙古包后,家庭主妇便向客人双手敬献喷香的奶茶。同时摆上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客人要住宿,晚饭就是手把肉、美酒、面条或蒙古包子等。客人告别时,全家出蒙古包欢送,祝客人一路平安,欢迎再次光临。现在的农区一般同汉族一样,炒各种菜加美酒招待客人。

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长度通常为五尺左右,宽度不等。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对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

蒙古族婚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13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公元13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求亲,是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以定亲。

蒙古族多彩的服饰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如下:

首饰

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如顾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

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

传说这种习俗始于成吉思汗时期。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颅上飘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从结婚、告别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妇女们便要开始佩戴雍容华贵的盛装首饰了。蒙古族的盛装头饰,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最为典型。这种头饰汉译为头带,主要由连垂和发套两部分组成。不仅制作工艺精湛,而且多用数百颗珊瑚、数十条银链、珍珠串和许多银环、银片以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而成。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满目。一付头带一般都重达三、四斤,有的可达十余斤。据说一付高档的头带,过去往往要用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

蒙古袍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部件之一。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根据季节选用。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非常适应自然环境。骑马时能护踝壮胆,勾踏马镫;行路时能防沙防害,减少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红山玉龙的最终确定

被专家学者苦苦寻找20余年的中国国宝“中华第一龙”出土地,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和翁牛特旗博物馆田野考古工作者历经两年考察被确定。

翁牛特旗博物馆于1987年在民间征集到玦型黄玉龙形器被中国文物部门定为一级文物而加入国宝行列。考古学界普遍认定此件玉龙为“中华第一龙”,并被国内外红山文化研究领域所关注。

由于这件玦型黄玉龙形器是民间征集而无具体出土地点,其文化类型所属在学术圈内引起争议和讨论。部分专家认定这件龙形玉器属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典型器物,而一些学者则认为玉龙属距今4000余年夏家店下层文化类型。

纷争之中,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联合翁牛特旗博物馆于2008年初立项并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调查活动之中,开始田野考察和民间访问,采访相关人士上百人次,在翁牛特旗红山文化遗址群采集实物标本上千件,于2010年10月下旬最终确认此件国宝玦型黄玉龙形器的出土地点为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考古队队长刘国祥认为,两年来的细致调查表明,玦型黄玉龙形器选料上乘,雕工精细,神态飘逸,具有明显红山文化玉器形制及工艺特征,应为红山文化玉器精品,堪称国宝。

国宝“中华第一龙”出土地点被确定,证明玦型黄玉龙形器代表红山文化高等级类型器物,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重要发现,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

乌丹镇的发展情况

概况

翁旗委、政府提出了“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管理、建宜居城镇”的小城镇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经过不懈努力,翁旗建制镇已发展到8个,城镇化率达30%,旗域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以城关镇乌丹镇为中心,以国家级重点镇乌敦套海镇、自治区级重点镇海拉苏镇为依托,以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为纽带,联系广大农村牧区腹地的城镇体系格局。宜居宜业的城镇发展目标,助推了翁旗城镇建设的美丽嬗变。

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论证,规划先行,为打造和谐宜居城镇提供先决条件。翁旗加大对规划修编工作的检查督促力度,编制出台了《翁旗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重新编制了《乌丹镇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城镇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规划的编制设计上,坚持打造宜居城镇的理念,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对给水排水、集中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一次性规划设计到位。城关镇的强弱电路、给排水管网、通讯网络、供热管道全部放入地下,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在少郎河南组团规划用地面积21.67公顷、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行政商务办公区,在规划的17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公安局、法院、乌丹镇、教育局、宏远公司、文博大厦即将开工建设。在建的乌丹一中总用地面积12.4公顷,建筑面积69260平方米。在行政商务办公区内,利用原垃圾填埋场3.83公顷建设生态公园一处,同时规划了80公顷商贸物流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客货综合运输区已经开工建设,年内将有部分功能投入使用。在少郎河北组团规划了占地25公顷的集农副产品交易、副食百货、数码家电、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金色阳光广场。为实现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打造赤峰卫星城的目标,翁旗委、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了“西移、南扩、北进、滚动发展”的思路,重新修编了《乌丹西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总面积5.58公里,完成3.1公里的城市设计。修编后的乌丹镇城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构建了“八横八纵”的城市道路整体框架,形成了以少郎河为轴心的河南、河北两大组团。</P>

城镇建设管理

构筑平台,大力扶持,为加快全旗小城镇建设培土筑基。为盘活存量土地资产,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保证城镇建设顺利实施,在全旗小城镇开发建设中,翁旗大胆探索以土地经营城市的理念,突出政府对土地的调控作用。几年来,通过企业转制、矿产整合、征地拆迁、沟壑治理等,共分期分批对各苏木乡镇土地进行储备,其中乌丹镇储备建设用地4864亩,乌敦套海镇储备建设用地820亩,海拉苏镇储备建设用地1100亩。所储备的土地全部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公开出让,所获收益主要用于征地拆迁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良性循环发展。建立对口扶持制度。旗直有关部门对口扶持重点镇,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或项目,帮扶重点镇的发展;加强小城镇管理机构建设,在全旗各苏木乡镇统一设置了“城建所”。加大旗级财政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针对翁旗小城镇分布广、地域差别大、发展上存在不均衡的问题,翁旗坚持把竞争激励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中,着力在全旗范围内营造小城镇建设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每年开展一次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的评选表彰活动,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调动各地区抓好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积极性。2009年末,翁旗召开的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表彰工作会议,旗政府专门拿出300万元资金,表彰奖励了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城镇化建设进程

聚力建设,加强监管,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翁旗在乌丹镇西区建设中共投入资金2.3亿元。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投资2500万元启动了玉龙桥、清泉路、红山桥建设;投资3290万元开通了西城区、河南区的“三路一街”,即:玉龙路、清泉路、红山路和郎河街,总长度3930米,总硬化面积86600平方米,埋设管网总长度22000米;投资1.3亿元,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少郎河治理任务,完成1.5公里河道整治,建钢闸一座。本着打造精品化、规模化住宅小区的理念,在少郎河北组团规划住宅小区12个共150万平方米,正在建设的百合小区总建设面积47万平方米。已开工建设的红山路、新华街两侧商业街总长1730延长米,总铺筑面积14.52万平方米。为打造城市服务业品牌,引资1亿元建设绿海明珠四星级宾馆项目。为缓解城市集中供热矛盾,整合集中供热资源,引资2亿元,在乌丹镇西城区建设高标准集中供热站一处,设计供热面积800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占地60亩,年内完成投资8000万元,实现供热50万平方米。投资426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一处。投资1980万元的垃圾处理厂建设扫尾工程正在进行中。从城镇建设需求出发,翁旗出台了《乌丹镇旧城改造管理办法》,将旧城改造与棚户区建设、经济适用房建设、廉租房建设相结合。2009年,翁旗共建廉租房4栋384套19205平方米,经济适用房2栋167套1万平方米。2010年旧城改造完成鲁王小区、吉祥家园、锦绣家园和三中东侧小区建设共13.5万平方米155户的任务;完成林业棚户区改造235户19777平方米的任务;完成216户1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设任务。投资206万元实施了5条小巷治理工程,治理长度1510延长米,硬化巷道9700平方米。

农业发展

翁牛特旗乌丹镇加大设施农业发展力度,通过成立组织、明确思路、组织参观、分解任务、制定奖惩措施等,1-6月份,已落实设施农业2030亩,其中:落实塑料大棚300亩,其中双窝铺村100亩春棚已定植;落实8个日光温室小区1730亩。其中:常汉布、山咀子、兴隆地三个日光温室小区已开工建设,8月份可实现定植。山咀子设施农业小区与正在实施的移民搬迁项目捆挷使用资金,将山咀子村三家组26户、127口人实施搬迁。

完成日光温室水利规划10处,完成塑料大棚水利规划2处。落实塑料大棚600亩,完成任务的87%,栽植品种为硬果西红柿和彩椒,落实日光温室1430亩,完成任务的143%,其中:常汉布村230亩日光温室小区已开工建设,山嘴子、东甸子、四道杖房、北大庙、兴隆地、黑塔子等六个200亩设施农业小区也将开工建设,预计8月份可实现定植。工作中,重点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解决设施农业资金筹措难问题,计划成立11个农牧民信用互助协会,登记证,其他10个协会按规范化要求,相关材料已上报,正在等待审核批准。二是解决销售市场问题,计划在长常汉布村建销售市场一处,占地面积20亩,地块已落实。三是解决技术服务问题,除旗里派的一名技术员外,又聘请了一名技术员,实行蹲棚指导,全程跟踪技术服务。

畜牧业发展

2008年,翁牛特旗乌丹镇始终把畜牧业结构调整作为工作的重点,与时俱进,开创性地开展工作。

畜牧业发展取得新成绩

截止2008年6月末,全镇牲畜总头数43.5万头(只、口)。羊存栏32.8万只;牛存栏3.7万头,其中:奶牛1.7万头;猪存栏5.1万口,其中:野猪54口;鸡存栏70万只,其中:珍珠鸡1620只。全镇羊出栏9.8万只,育肥牛出栏2.5万头,预计年末将达3.5万头,猪出栏1.5万口,鸡出栏35万只。全镇牧业产值可达3亿元,同时,把肉牛养殖作为畜牧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百头以上养牛大户26户,建奶站5个,建养牛专业村10个,成立养牛信用协会10个,落实养牛贷款3000万元,东园子村年出栏育肥牛达到1.5万头,仅此一项可使全村年增加收入1000万元,已成为全旗及至全市的典型。

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重点实施了棚圈项目、围栏封育项目和飞播种草项目。其中:棚圈项目13200平方米已全部落实到户,经旗畜牧局和镇政府初检,85%以上的户已敲定,其余正在备料,最晚明春敲定。实施围栏封育项目1万亩,分别落实到西拉沐沦河沿岸的布力彦嘎查、呼日哈嘎查、阿尔山嘎查、哈图嘎查,现已基本完成,个别地方准备工作也已全部就绪,12月份以前能全部完成。飞播牧草完成1万亩,效果良好,出苗率达90%。

畜禽防疫取得新成效

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部署,镇政府制订了畜禽防疫工作意见,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实施方案》,全镇聘请防疫员6人,使嘎查村级防疫员达到30人,通过实行防疫员包嘎查村工作制度,落实每个防疫员的防疫任务,春季防疫密度达到100%,在全旗检查中名列第一,秋季防疫工作现也已全面展开,羊防疫14.8万只,牛防疫2.6万头,猪防疫2.8万口,鸡防疫22万只,计划11月5日前能全部完成。

四、品种改良取得新成果。本着促进畜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项目推进等得力措施,狠抓了畜牧业“种子工程”,强力推进牛品种改良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在全镇开展了劣质公牛去势会战,全镇设立牛人工改良点23处,配备改良技术员23人,去势兽医12人,18日,对改良技术员进行了培训,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共去势劣质公牛1647头,去势率达100%,劣质公牛全部淘汰,人工授精10026头,受胎率89.6%以上。

工业发展

该镇镇内重点企业15家,其中建筑企业3家、铅锌企业4家、莹石企业2家、其它企业6家。重点项目11个,在建项目11个,分别是:李振水投资天通矿业铅锌采选项目、通辽王伟利投资的绿洲矿业大理石开发项目、辽宁乌苏里经贸公司与山东东岳集团合作整合莹石资源、红山区熊国强投资的新房子叶腊石探采项目、河南刘胜雷投资的银丰矿业八分地少龙山铅锌探采项目、元宝山常玉与松山区李秉全合作投资的翁旗金源矿业铅锌探采项目、宁城王振军投资的兴隆地铅锌探采项目、松山区李秉全投资的新地黑山咀铅锌探采项目、林东常国柱投资的三盛龙铅锌探采项目、张广投资的诚鑫矿业铅锌探采项目、疙瘩窝铺莹石探采项目。

旅游景点

梵宗寺

: 梵宗寺坐落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乌丹镇北4公里处,占地4公顷,是翁牛特旗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内蒙古大草原上一座较大的藏传佛教圣地。

梵宗寺历史

梵宗寺始建于1318年(元延祐五年),始称护国寺,后毁于明末清初战火。清朝雍正年间,翁旗王爷在原址重建护卫寺,但该寺竣工不久,被1735(清雍正十三年)的一场特大山洪冲毁。清乾隆八年(1743年),翁牛特旗第五代扎萨克篷斯克,按照喇嘛的意愿,把将护卫寺迁至乌丹城西北的山坡上,就是现在梵宗寺的寺址。当年修建梵宗寺共花费白银16万两,由蓬斯克及其福晋宏吉达筹集。寺院建成后,乾隆皇帝御赐刻有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的匾额,赐名梵宗寺,意为“佛教发祥之地”,为翁牛特旗旗庙(王爷家庙),总揽全旗喇嘛庙务,隶属于北京雍和宫管辖,是一座汉藏合壁成的古代建筑。梵宗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最盛时住寺僧人达500余。此处在元代称鲁花岛,当时是前三面环水,后而足重峦相连。因而寺院是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寺院随山势高低形成阶梯式院落。

建筑特点

整个寺院建筑皆为正殿和配殿对称式,三进院落,一进院落是天王殿,东西有转经殿、关帝殿、钟鼓楼和各五间的客堂。二进院是寺院的中心大殿,也称大经堂,是日常举行佛事活动的场所,是重檐歇山二层楼式宏伟建筑。东西有五大金刚和罗汉殿。三进院正中是单檐歇山式的弥勒殿,两侧是时轮金殿和度母殿,东西配殿是延寿三尊殿和藏经殿,殿宇皆为青砖灰瓦木架结构,多为硬山七檩小式木结构。每个殿宇的屋脊形式各异,额枋和梁枋上下都有绚丽多姿的彩绘,人物、游龙、飞凤、禽鸟、花卉,形态各异,匠心独具。建筑物上的浮雕内容丰富多彩,有仙灵鸟、山水花鸟,几何图案等,雕工精细,形神兼备,整个院内有大小佛殿11座。“”期间梵宗寺遭到严重破坏。1987年以来旗人民政府多方筹措资金修复梵宗寺。梵宗寺寺主、中国藏经系高级佛学院教务长、副研究员、第五世活佛丹迥·冉纳班杂(汉名吴占有),1998年以来先后投资200余万元修复梵宗寺。

修复后的梵宗寺占地4公顷。整个建筑群由寺前广场、天王殿、鼓楼、客堂、僧房、转经殿、罗汉殿、五大金刚殿、大雄宝殿(大经殿)、延寿三尊殿、大藏经殿、弥勒殿(未来佛殿)、时轮金刚殿、二十一度母、关帝殿组成,是赤峰地区规模较大、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也是翁旗仅存的一座较完正的古建筑群。现存115间,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现况

1985年梵宗寺正式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依法正式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梵宗寺是内蒙古草原著名寺院,尤其是内蒙古东部草原上主要佛教朝拜圣地之一,也是内蒙古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玉龙沙湖旅游区:玉龙沙湖旅游区位于乌丹镇布日墩嘎查境内。距赤峰108公里,国道直通。是一个以沙湖自然景观和蒙古族风情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区,闻名中外的“中华第一龙”出土腾飞的地方。旅游区内有5万亩草原。草原与茫茫无边的科尔沁沙地相连。沙漠中的布日墩湖面积达1.4万亩。湖中又有十多座沙岛。形成沙中有湖、湖中有岛、岛上有草、草中有鸟的奇特沙湖景观。每年6--10月份,这里蓝天丽日,沙白水碧,草绿林翠,游人如织。年接待中外游客20余万人。主要接待设施:大蒙古包多功能厅2座,传统蒙古包15顶,淋浴、水洗厕所、歌舞表演厅等。主要活动项目:游泳、划船、快艇、自驾摩托艇、水上观鸟、蒙古族歌舞表演、骑马、射箭、蒙古族风味餐、沙浴、滑沙等。

勃隆克沙漠旅游区:勃隆克沙漠旅游区位于翁牛特旗以北,是观赏自然奇景和体验蒙古族风情的好去处。这里有金色的沙山、碧绿的湖水、如茵的草原、奇异的怪石。种种看似奇异的组合就这样完美地融在一处,让人如在梦中一般。

旅游区内还特别设有观赏区、娱乐区、生态建设示范区等,主要项目包括赛马、射箭、滑翔、滑沙、快艇、皮划艇、游泳、垂钓、水上游戏、沙漠驼队探险等,游乐之余,可以到民族餐厅品尝内蒙古风味菜肴。

其甘旅游度假区:

其甘旅游度假区位于乌丹镇境内,距旗政府所在地乌丹镇35公里,距赤峰市区125公里,旅游区有近2万亩水面的其甘诺尔,有可垂钓、游泳、划船的1000亩水面的月牙湖,有面积近300平方公里的松树山,山上有99座山峰和多种野生植物,有油松、沙地松、林松、五角枫、蒙古栎、暴马丁香、合欢、柠条、山株子等乔灌木48种之多,其中暴马丁香是全国稀有树种,沙地油松面积全国之最,山中奇峰、怪石、景观众多。景区内还有近万亩的沙漠,其中起伏高大的沙漠可供人滑沙、沙浴,还可乘本地区独有的“沙漠之舟” 白骆驼在景区内游玩。其甘旅游区还是我国重要的影视剧拍摄基地,这里集沙漠、草原、湖泊、名山于一体的独特风光,吸引了许多影视摄制组的目光。电视剧《司马迁》,影片《白骆驼》等六部影视剧大都是这里我完成的。

景区内建有蒙古特色的度假村一座,特大型蒙古包多功能厅一座,中型蒙古包18座,客房24间,可同时接待400人旅游团队一次性餐饮住宿。

阿尔山风景区:阿尔山是乌丹镇境内著名的风景区,面积约12万亩,辖区内有阿尔山淖尔、古树林、索道等景点,风光堪称一绝。

阿尔山淖尔:蒙古语,意为“圣水湖”,此湖荡漾在阿尔山境内,西南部的胡日哈山南麓,水面约66000平方米,西、北、南三面环沙湖中有泉喷出,隆冬不冻,四季皆涌,鲤、鲫、鲢等天然鱼类悠然嬉逐,湖畔芦苇丛生、沙柳密布,常有鸥、鹤、天鹅、雁等水禽栖息,湖的西南方沙丘伫立,阳坡半腰有一新月状平台,这里植被种类繁多,黄柳苔草茂盛,泉水遍地出,只闻深深水声,难见粼粼波光,泉水向东、向南呈扇状漫缓而下。水流展布很宽,汇为无数道小溪,流出半里许即成河流,河宽约8米,蜿蜒向东,注入西拉沐沦河,这条河当地牧民称“阿尔山宝力高(圣水泉)”。阿尔山之南,沙丘连绵起伏,如大海涌浪,丘间牧草葳莛,灰柳、红柳茂密。长灌澄湖,清溪泉涌,黄沙绿柳,芦花飞舞,宛如鹅翔天际,鸭浮绿波,牛马驼群群随处可遇,碧水青天,马嘶雁叫。构成阿尔山淖尔的独特景观。

阿尔山宝力格的水,能治疗痛、疮、疥、癣等多种皮肤病,患者用此泉水洗浴或熏洗一段时间则痊愈,此湖是翁牛特旗最后一任执政五拉沁旺楚克洗浴疗养之地,一到夏季,五盟八旗的达官贵人来这里疗养者络绎不绝。

古榆怪柳林:阿尔山村落中分布着千亩古榆林,树龄多在百余年以上,多者已有300年以上历史,现存树龄最长的两棵古榆,称为佛手树,残段高两米,胸径达1米,上有五颗子树,形似佛手,故名。古榆林枝繁叶茂,林下芳草萋萋,仿佛一座天然高尔夫球场,林中 还点缀着许多牧民人家,牛羊悠闲地在林中吃草,好似一幅幅超脱尘世的风景画。“圣水湖”周围还分布有大面积的怪柳林,古树各俱情态、景色怡人,游人去处,留恋忘返。湖畔河滩上古柳扶疏,虬枝老态龙钟,树龄三百余年,面积达200多亩。

西拉沐沦河峡谷:位于阿尔山风景旅游区北的西拉沐沦河畔。峡谷宽150米,深70米,上游河水流经峡谷时突然变窄,湍流飞旋,涛声振天,踞高临下,奇险无限。

矿产资源

乌丹镇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银、铅锌、莹石、石灰石、大理石等多种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原山嘴子乡、四道杖房乡境内,已有15家企业在镇内进行探采矿,其中:铅锌矿8处,建选厂5处,莹石矿6处,建选厂2处,其它矿点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