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今日天气_慕尼黑天气10月
1.求初中生物地理复习资料
2.足球扫盲
3.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的战史
求初中生物地理复习资料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1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一、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 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4、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19、自然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一类是非可再生。可再生,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非可再生,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
20、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土地的分布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适宜发展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地球上水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23、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铁、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铁、煤、石油的分布情况如下:
1、世界上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马西、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这七个国家的铁的储量约占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国中,煤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
3、世界上石油的分布很集中,中东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还多。主要输往日本、欧洲和北美洲等地。
25、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特别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欧洲为2%;亚洲为15%;北美洲为10%;南美洲为17%;大洋洲为14%;非洲为27%。
26、世界人口的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规模变小,人口迁移主要以三种形式为主。第一种是科技移民,即大批的高素质人才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第二种是劳动力输出。外籍劳工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的在石油输出国,由人口稠密的同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国家。第三种是国际难民迁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在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广大的严寒带针叶林带,末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
28、人口向城市迁移及产生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的70%以上为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只占人口的30%多一点。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29、世界的人种 白种人的肤色、眼色、发色一般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他们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黄种人的皮肤呈淡**或棕黑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黑种人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较少,他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国境内。
30、世界上的国家 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名国的面积大小不一,面积最大的俄罗斯有1700多万平方千米。中国的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冈。
31、国界和领土 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为领土。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为界;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有一段以纬线为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
32、世界地埋区域的划分 共分为13个地区。图见书本第一册P83。
33、东亚概述 图见P85。东亚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侧,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家。蒙古的畜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风,风由寒冷的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风力强劲,受其影响,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丰沛的降水,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气候炎热。在东亚的季风气候区内,根据气温和降水的不同,又分为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前者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雨季较短;后者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雨季较长。
34、东亚的人口和经济 东亚是世界上**人种的主要分布区,居民绝大部分是**人种。东亚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35、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面积比较狭小,人口稠密。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本州岛太平洋沿岸的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全国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山间河流短急,水能丰富。但矿产贫乏。图见第一册P90。
36、日本的经济 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神户和横滨的日本两个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日本同中国的贸易有很展。从中国输入的商品有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等。向中国输出的商品有钢材、电子产品和其他工业产品。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首都东京在关东平原的南部,东京湾的西北岸。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上著名的渔场。日本的量常占世界第一位。现在稻米的产量已能自给。但蔬菜、水果仍需要进口。
37、东南亚 图见第一册P94。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南部狭长,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叫做马来半岛。东南亚的国家,除了老挝是内陆国外,其他都是临海国或岛国。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亚。领土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多的国家。因此有“火山国”之称。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38、居民与经济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该国人口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岛。东南亚是华人与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祖先大多是中国广东、福建的居民。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油、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最大产地,各国居民多以稻米为主在食物。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为最重要。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39、南亚 图见第一册P108。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南亚北部有绵延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这一部分叫做“南亚次大陆”。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是南亚的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印度半岛大部分被德干高原所占据。南亚的降水受季风的影响,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西北季风,为旱季。
40、印度 印度的耕地面积很广,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有棉花、茶、黄麻等。印度的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盛产黄麻,是印度的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
41、中亚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深居亚洲陆。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中亚境内的河流多为内流河。西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亚中部和南部牧场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乌兹别克斯坦因盛产棉花而称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同时矿、冶金、军事工业相当发达。
42、西亚与北非 西亚和北非地处亚欧非三大洲、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枢纽地带,地理位置很重要。死海湖面海拔高度为-400米,是世界上陆地表面的最低点。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世界上最高的气温记录出现在北非利比亚的阿齐济耶(57.8℃)。一般降水稀少。只有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43、撒哈拉沙漠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西起大西洋岸边,东到红海海滨,北起地中海岸,南抵苏丹热带草原,约占非洲面积的1/4。终年高温少雨,植物稀少,沙漠下有丰富的石油。
44、阿拉伯人与伊斯兰教 西亚和北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主要为白色人种。通用阿拉伯语,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祥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被称为伊斯兰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看做圣城。
45、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库 西亚和北非是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西亚以波斯湾为中心,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石油带,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西亚主要的产油国家。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2,产量约占总产量的1/4。所产的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摩洛哥一国的磷酸盐储量占世界的3/4。
46、畜牧业与农业 枣椰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
47、巴基斯坦 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
48、埃及 位于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也是埃及的领土。全境90%以上是沙漠,耕地、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狭长的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尼罗河全长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第一长河,发源于非洲东部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首都开罗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埃及在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地中海和红海之间的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彼此相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8000-10000千米。过去,埃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长绒棉一直是埃及著名的出口商品。近年,埃及的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收入都超过了棉花,成为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埃及的金字塔等名胜古迹是旅游的主要景点。
49、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是世界上黑人的故乡。整个非洲大陆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非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死火山中的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东非大裂谷是地壳在运动过程中断裂形成的。非洲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有一个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叫做好望角。整个非洲有“热带大陆”之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分布面积很广。动物主要以斑马、羚羊、长颈鹿、狮和豹子为主。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南非是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几内亚是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赞比亚是出产铜矿的重要国家。尼日利亚是重要的石油输出国。
50、居民与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1990年,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也宣告独立。整个经济是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51、南非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首都比勒陀利亚。临近好望角的开普敦是南非最大港口。约翰内斯堡是金矿开和机械制造工业中心。
52、欧洲西部 欧洲西部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海岸线十分曲折。主要的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有伊比利亚、亚平宁和马尔干三个大半岛。主要的岛屿有不列颠群岛和冰岛。主要的内海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部的黑海。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之间,西经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通,北海是重要的边缘海。
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为主,平原主要是莱茵河以东部的波德的平原,以西的西欧平原。北部有纵贯斯 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主要有横贯东西的阿尔卑斯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湖泊众多。半岛西侧有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地形。意法边境上勃朗峰是欧洲西部最高的山峰。
气候 主要是海洋性气候,冬季比较温和,比较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降水量向东逐渐减少,年温差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绿灌木为主,耐旱。多瑙河发源流经九个国家,注入黑海,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莱茵河流经德国鲁尔工业区,也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
53、欧洲西部的居民与经济 居民以白种人为主。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多是工业区。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低的。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工农业生产约占世界的1/3。其对外贸易很发达,占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1/2以上,其中德国居第一位。
54、英国 英国全称是“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北爱尔兰岛东北部。大不列颠岛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部分,其中英格兰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是工业化最早的国家。目前商船吨位仍居世界前列。英国的石油主要靠进口。北海油田对经济有促进作用。首都伦敦,过去曾叫做“雾都”,是游览胜地,大英博物馆,格林尼冶天文台,公墓内安眠着马克思。
55、法国 是欧洲西部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有着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尤以出产葡萄著名,所产的葡萄酒世界闻名。目前,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首都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艾菲尔铁塔,凯旋门、蓬皮杜中心、巴黎圣母院是有名的旅游胜地。同时巴黎还是著名的时装与化妆品中心。法国的烹调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56、德国 是欧洲西部邻国最多的国家。北部是北德平原,中部是山地,南部有高原和草地。德国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建立要本国丰富的煤炭,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础上。鲁尔区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区。德国南部的慕尼黑是德国宇航、飞机制造和微电子中心,德国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莱茵河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是德国的“黄金水道”。货动量居世界各河首位。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有首都柏林、汉堡和慕尼黑。
57、欧洲东部和北亚 欧洲东部是指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到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以。
58、俄罗斯 领土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面。欧洲部分集中了全国3/4的人口。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部分中央。伏尔加河发源了东欧平原西部的丘陵地区,注入里海,是欧洲最长的河流。贝加尔湖位于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俄罗斯的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和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这两个工业区以机械、化学和多种轻工业为主。二战后,工业建设向东发展,在乌位尔山区建立了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为主的乌拉尔工业区,以及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的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其农业不稳定。首都莫斯科。圣彼得堡是全国第二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
59、北美 是一些以英语为主的美洲国家。西部高山区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由落基山脉组成。东部高原、山地区 在加拿大境内有拉布拉多高原,美国境内有阿巴拉契亚山。中部平原区有中央大平原。 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是由过去冰川作用形成的。除密歇根湖全在美国境内以外,其余四湖为美、加两国所共有。 北美大部分区属于北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北美所占的范围最广。北美气候除了受纬度位置影响,降水分布和天气变化还受地形的影响比较显著。北美当地原来的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他们是黄种人。因纽特人生活在北冰洋沿岸。
60、美国 美国国旗内有50颗白色五角星。本土有48个州,位于北美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的夏威夷州。美国的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美国面积为930多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美国人口中白色人种占80%以上。美国的有色人种主要是黑人,华人与华侨在旧金山,纽约一带。近几十年来,有不少人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迁移。美国是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美国农业的另一特点是地区生产专门化,美国的农业生产可分为可抑制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等主要农业带。美国是输出工农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美国工业的分布,可分为三大地区。东北部地区:纽约是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港口。南部地区:休斯敦是南部石油化工、宇宙航空研究和发展中心。西部地区:加利福尼亚洲是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旧金山是西部的大港口,附近的“硅谷”是新兴的电子工业中心。洛杉矶是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和海港,主要生产飞机,精密机械等。这里的好莱坞是美国**、电视工业中心,旧金山和洛杉矶也是美国华人最多的城市。
61、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北部,包括三个地理区域,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南部是南美洲。南端岛屿中最大的是火地岛,火地岛与南美洲大陆之间隔着麦哲伦海峡。墨西哥和南美大陆之间,有狭长的中美地峡,有“美洲大陆桥梁”和称号。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地峡的最窄处。安第斯山被称叫做“南美洲的脊梁”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巴西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有“河海”之称。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智利和秘鲁的铜,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闹前列。秘鲁附近的海洋,是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阿根毛廷出口的牛肉,占世界第一位。南美大陆还有一些独特的动物,如哺乳类的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鸟类中的巨嘴鸟。
足球扫盲
1.世界杯上的参赛国球员是23人
依据是
正选11人
每个位置上各有一名替补
守门员可以带三名,因此门将的替补是两个
故一共为23人的大名单
但是正式比赛时的替补应该为5人
虽然国际足联以此为理由规定可以带23人
但是各国主教练大多是自己根据战术的需要来带23人
那些多面手球员就比较吃香
2.足 球 规 则
11人制足球规则
一.球场
(1)面积:
球场必须是长方形,它的长度,不能超过一百三十码,也不能短于一百码;它的阔超
过一百码,也不能短于五十码。(国际比赛的球场,长度为一百一十码至一百二十码,阔度为七十码至八十码。)无论任何情形,长度必须大于阔度。
(2)界线:
比赛球场必须有清晰的界线,线宽不得超过五英寸(12公分),也不能有V字形的凹沟。两边较长
的线,叫做边线;两端较短的线,叫做端线(或球门线)。 在球场的四角,应各竖一平顶的小旗
杆一支,旗竿的高度不得低于五英呎(一公尺五十公分);又在球场中线的两端外,至少距边线一
码的地方,也应各竖同一式样的旗竿一支。 中线应横过球场,球场的中央应划有清晰的一点,且
应以这一点为圆心,十码为半径,划一圆圈。
(3)球门区域:
在球场两端的端线(球门)上,各距球门柱的地方,向场内划一条长的垂线,使与端线
成直角,更划一线将这两条垂线伸向场内的两端连接,并与端线平行,在此三线与端线以内的地
面,名为球门区域。
(4)罚球区域:
在球场两端的端线上,各距球门柱十的地方,向场内划一条十长的垂线,使与端线成直角,
更划一线将这两条垂线伸向场内的两端连接,并与端线平行,在此三线与端线以内的地面,名为罚
球区域。 在球门线中央距场内十二码处,各作一清晰的记号,这就是罚十二码球的罚球点。以每一
罚球点为圆心,十码为半径,在罚球区外划一圆弧。
(5)角球区域:
以每一角旗竿竖立点为圆心,长为半径,在球场内划一个圆的四分之一。
(6)球门:
球门应设在两端线的中央,并须有两根直竖的柱子,上架一横木,两门柱到角旗的距离应相等。
两门柱相距为(从柱的内方量起),横木的下方距地面为八英尺。门柱和横木的宽度应相同。
门柱和横木的宽度与厚度,均不得超过五英吋(12公分)。 门后可装一网,接连于门柱,横木及
地面,但这网应妥为撑持,使守门员有充分活动的余地。
◎球网可用,黄麻或尼龙线编成,但尼龙化学纤维的绳子,不能比或黄麻编的细小。
国际足协规则小组决议
(1)国际比赛球场最大面积为:长度一一0公尺、宽度公尺。
2)各国足球协会必须严格遵照规定的面积,布置球场。在举办国际比赛时,必须于赛前,将比赛
地点及球场面积,通知客队的国家足球协会。
(3)国际足球协会规则小组,已同意规则中所用的英制与公制对照如下:
一百三十码……….一百二十公尺
一百二十码……….一百一十公尺
一百一十码……….一百公尺
一百码…………….九十公尺
八十码…………….七十五公尺
七十码…………….六十四公尺
五十码…………….四十五公尺
十…………….十六公尺五十公分
十二码…………….十一公尺
十码……………….九公尺十五公分
……………….七公尺三十二公分
……………….五公尺五十公分
……………….一公尺
八英尺…………….二公尺四十四公分
五英尺…………….一公尺五十公分
二十八英寸……….七十一公分
二十七英寸……….六十八公分
五英寸…………….十二公分
四分之三英寸…….一点九公分
二分之一英寸…….一点二七公分
八分之三英寸…….一公分
(4)端线的宽度,应和球门柱及横木的厚度相同,因此球门柱内外边的 线应是一样宽。
(5)为了划球门区域及罚球区域,在端线上量的及十的距离, 必须从球门柱的内方量起。
(6)球场的面积,包括场内各区域界线的宽度在内。
(7)所有的比赛,应依照足球规则供给标准设备,特别是国际比赛,尤应注意皮球的圆周及其它设
施。若有不合标准的设备,必须向国际足球总会报告。
(8)根据比赛规则进行的球赛,如困横木脱落或折断,应即停止比赛,甚至将这场比赛取销,除非
横木已装回原来的位置,或新安装的横木对球员已无危险性。不能用绳子来代替横木。 在友谊
比赛中,经双方同意,可以用没有横木的球门继续比赛,但应将已坏的横木移去,使对球员不
致发生危险。在这种情形下,可用绳子来代替横木,如果不用绳子,皮球从门柱之间全部越过
端线,裁判员认为是在横木下面穿过时,他应判为胜一球。 球赛的从新开始,应由裁判员在球
赛停止时,皮球所在地坠球继续比赛。
(9)各国足球协会可在规则第一章规定的范围内,对横木及门柱的厚度,阔度的最大量与最小量作
适当的规定。
(10)门柱及横木必须用木材,金属或随时经国际足协规则小组认可的物质做成。它的形状可以是
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不可用其它物质将门柱及横木做成其它的形状。
(11)于国际比赛前,加插「序幕赛」,须于比赛当天由两国协会代表,及担任该场国际比赛的裁
判员,审察当时场地情形来作决定。
(12)国家足球协会,特别是主办国际比赛的协会,必须限制摄影人数,并在距球门线外不超过十
公尺的地方,划一至少两公尺长的线,距角旗竿的距离大致相等,应禁止摄影人员超过这界
线,更应禁止使用闪光灯。
二、球
材料及标准
球是圆形的。
以皮革或其它合适的材料制成。
球体的圆周,不得超过70公分(28吋),不得少于68公分(27吋)。球 的重量,在比赛开
始时,不得超过450公克(16盎司),不得少于410公 克(14盎司)。 球的气压,在海平
面为0.6至1.1大气压力(每平方公分 600公克至1100公克=每平方吋8.5磅至15.6磅)。
更换不合标准的球
如果在比赛中,球破裂或不合标准:
停止比赛。
更换标准的球,在球破裂的地点,坠球重新开始比赛。如果当时球是 在球门区内,则坠球
的地点是在平行球门线的球门区线上,最接近比赛停止时球的位置的地点。如果不是在比
赛中,如中场开球、球门球、角球、自由球、罚球点球或掷球入场时,球破裂或不合标准:
依照规则重新开始比赛。
比赛时间内,未经过裁判同意,不可更换比赛用球。
国际足总决议
决议1
正式比赛中,只允许使用符合规则第二章条文规定的球。
国际足球总会主办的比赛和各洲足球联盟管辖的比赛,所使用的足球必须有下列三种标志之一:
正式的「国际足总核准合格」(FIFA APPROVED)标志。
正式的「国际足总检验合格」(FIFA INSPECTED)标志。
「国际比赛球标准」(INTERNATIONAL MATCHBALL STANDARD)的证明。
足球上附有这些标志,表示正式通过检验,除了符合规则第二章规定的基本规格,并且符合各种标
志的技术规格。各种标志的技术规格必须由国际足总理事长核定。执行检验的机构由国际足总核准。
各国家足球协会的比赛可规定使用有这三种标志之一的足球。其它所有比赛使用的球,必须都符合
规则第二章的规定。
决议2
国际足总主办的比赛和各洲足球联盟及各国家足球协会管辖的比赛,比赛使用的球不可有商业,除
了竞赛及主办单位的徽章及授权的制造厂商的商标。竞赛规程可规定这些标志的大小及数量。
三、球员人数
球员
一场比赛应由两队对抗,每队上场球员不可多於11人,其中一人是守门员。 如果任何一队少於7人,不可开始
比赛。
正式比赛
国际足球总会、各洲足球联盟或国家足球协会管辖下,所举办的任何正式比赛,每一队最多可替换3名球员。
比赛的竞赛规程必须规定可以提名几位替补球员。替补球员名单可填3人,最多7人。
其他比赛
其他比赛,最多可替换5名球员,并且必须依照下烈规定:
相关球队同意最多可替换几人。
在比赛开始前通知裁判。
如果未通知裁判,或在比赛开始前未作出决定,则替换球员不可多於3人。
所有比赛
所有比赛的替补球员名单必须在比赛开始前送交裁判。替补球员未在比赛开始提出名单,不得替补上场比赛。
替换球员程序
替换比赛球员,必须遵照下列规定:
替换球员之前应先通知裁判。
替补球员应等到被替补球员已离开球场,并得到裁判的许可信号,才可进入球场。
替补球员应在比赛暂停时,只可由中线进入球场。
当替补球员进入球场时,即完成替换。
完成替换时,替补球员成为比赛球员,被替补球员即失去比赛球员身分。
已被替补离场的球员不能再上场比赛。
所有替补球员无论是否上场比赛,都应服从裁判的判决及管辖。
更换守门员
任何球员都可以和守门员交换位置,并且必须依照下列规定:
更换位置前应先通知裁判。
在比赛停止时进行更换位置。
违规及罚则
如果一替补球员未获得裁判允许即进入球场:
停止比赛。
警告该替补球员并举黄牌,并且必须离开球场。
在比赛停止时球所在的地点,坠球重新开始比赛。如果当时球是在球门区内,则坠球的地点是
在平行球门线的球门区线上,最接近比赛停止时球的位置的地点。
如果一球员未获得裁判允许即与守门员交换位置:
继续比赛。
当球不在比赛中时,警告相关的球员,并举黄牌。
对本章规则的其他违规:
警告相关的球员,并举黄牌。
重新开始比赛
如果因为裁判执行警告而停止比赛:
由对方球员在比赛停止时球所在的地点,踢一间接自由球,重新开始比赛。如果是守方在自己的
球门区内踢间接自由球,可以在球门区内任何一点踢球。如果是攻方在对方的球门区内踢间接自由
球,则踢球的地点是在平行球门线的球门区线上,最接近犯规发生位置的地点。
球员及替补球员判罚离场
球员在比赛开始前被判罚离场,可以从已提名的替补球员中替补一人。替补球员被判罚离场,不论是在比赛
开始前或是在比赛开始后,一律不得替补。
国际足总决议
决议1
依据规则第三章的规定,每一队球员的最少人数,由各国家协会决定。 国际足总理事会的意见,
如果有任何一队球员少於7人,不应继续比赛。
决议2
在比赛中,教练可向球员传达技术性的指示。在划有技术区域的球场,教练及其他球队职员必须在技
术区域内,随时约束言行。
四、球员装备
安全性
球员不得穿戴对自己或其他球员有危险的装备或任何物品(包括任何珠宝饰物)。
基本装备
球员必要的基本装备包括:
运动衫或衬衫。
短裤-如果在短裤里面穿紧身裤,紧身裤的颜色要与短裤的主要颜色相同。
长袜
护胫
球鞋
护胫
全部覆盖在长袜内。
用合适的材料制成(橡胶、塑胶或类似材料)。
具有相当程度的保护作用。
守门员
每一名守门员球衣的颜色,要与其他球员、裁判及助理裁判服装的颜色不同。
违规及罚则
凡是违反本章规则:
不必停止比赛。
裁判应指示违反规则的球员离开球场穿戴符合规则的装备。
违反规则的球员应在球不在比赛中时离开球场,除非该球员的装备已经符合规则。
任何球员离开球场调整装备,未获得裁判允许不可再进场。
裁判允许球员再进场之前,应先检查其装备是否符合规则。
只有当球不在比赛中时,才可允许球员再进场。
一球员因违反本章规则离开球场,他未获得裁判允许即进场(或再进场),应被警告并举黄牌。
重新开始比赛
如果因为裁判执行警告而停止比赛:
由犯规球队的对方球员,在裁判停止比赛时球所在的地点,踢一间接自由球,重新开始比赛。
如果是守方在自己的球门区内踢间接自由球,可在球门区内任何一点踢球。
如果是攻方在对方的球门区内踢间接自由球,踢球的地点是在平行球门线的球门区线上,最接
近犯规位置的地点。
五、裁判
裁判的授权
一场比赛由一位裁判控管全场。裁判对於被指派的比赛,有资格全权执行规则。
权力及职责
执行规则。
与助理裁判(及预备裁判)合作控管比赛。
确定比赛用球符合规则第二章的规定。
确定球员装备符合规则第四章的规定。
担任比赛计时,并记录比赛。
因为违反规则的任何事情,有权停止、暂停或结束比赛。
因为场外的任何干扰,停止、暂停或结束比赛。
认为球员严重受伤时,停止比赛,确实将受伤球员抬出球场处理。
认为球员只是轻微受伤时,继续比赛,直到球不在比赛中,才去处理。
确实执行任何球员受伤流血一定要离开球场。受伤球员必须已经停止流血,并获得裁判允许进场
的信号,才可进场。
当继续比赛将使被犯规的球队获得利益时,继续比赛不处罚犯规。如果预期的得益未发生,则判
罚先前的犯规。
一球员在同时有一种以上的犯规,应处罚较严重的犯规。
球员有被警告及判罚出场的犯规时,应予以处罚。裁判不必立即取处罚行动,但是当球脱离比
赛时,必须予以处罚。
球队职员不能以负责任的态度约束言行,应予处罚。裁判有权驱逐球队职员离开球场及球场四
周。
对於裁判未看见的,依据助理裁判的意见取行动。
确定没有未经允许的人进入球场。
比赛停止后,重新开始比赛。
向有关单位提出比赛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对球员或球队职员取处罚行动的指控,以及在比赛
前、比赛中或比赛后发生的任何其他。
裁判的判决
裁判对於比赛事实的判决即为最后决定。
只有当裁判发觉判决错误或决定纳助理裁判的意见,如还未重新开始比赛,裁判可以更改判决。
国际足总决议
决议1
裁判(适用於助理裁判或预备裁判时亦同)对於以下情况不必担负责任:
球员、职员或观众的任何伤害。
任何财产的任何损害。
任何个人、球会俱乐部、公司、协会或其他组织的任何损失。
是由於或可能由於裁判依据规则,或是裁判为了主持、进行及控制比赛 而取正常程序,所作的决
定而造成。
裁判的决定可能包括:
依据球场或球场周围或天气等条件,决定允许或不允许进行比赛。
因为任何理由决定放弃比赛。
对球场设备或比赛使用器材的决定,包括球门柱、球门横木、角旗杆和球。
因为观众干扰或看台区域的任何,决定停止或不停止比赛。
决定停止或不停止比赛,而允许将受伤球员抬离球场接受治疗。
决定要求或坚持将受伤球员抬离球场接受治疗。
决定允许或不允许球员穿著某种衣服或装备。
决定(这可视为裁判的职责)允许或不允许任何人员(包括球队或球场职员、警卫人员、摄影记
者或其他媒体人员)在球场附近。
依据规则,或依据国际足球总会、各洲联盟、国家协会、球会联盟的法规或比赛的竞赛规程,
执行职务所作的任何决定。
决议2
正式比赛指派预备裁判(第四裁判)时,预备裁判的角色与职责必须依照国际足球总会理事会的规定
执行。
决议3
比赛事实应包括是否进球与比赛结果。
七、比赛时间
上下半场
比赛为两个时间相等的半场,上下半场各为45分钟。经过裁判与两队的同意才可另行决定比赛时间。任何更改比
赛时间的协议(例如因为光线太暗,减少上下半场时间各为40分钟)必须在比赛开始前作成决定,并且必须符
合竞赛规程
半场休息时间
球员有权要求半场休息时间。
半场休息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
比赛的竞赛规程必须明文规定半场休息的时间。
只有获得裁判同意,才可更改半场休息的时间。
补足消耗时间
上下半场由於下列原因而消耗的时间都要补足:
替补球员。
察看受伤球员。
搬运受伤球员离开球场接受治疗。
延误时间。
任何其他原因。
补足消耗时间由裁判全权决定。
罚球点球
上下半场结束时或加时比赛上下半场结束时,允许延长比赛时间至踢完罚球点球为止。
加时比赛
比赛的竞赛规程可规定,和局时加时比赛,加时比赛为两个时间相等的半场。规则第八章的规定亦适用於加
时比赛。
腰斩比赛
被腰斩的比赛应重赛,除非比赛的竞赛规程另有规定。
八、开始比赛及重新开始比赛
赛前措施
掷钱币决定球队选边。猜掷钱币得胜的一队,决定上半场攻那一个球门。另一队中场开球开始比赛。
猜掷钱币得胜的一队,在下半场开始时中场开球。下半场比赛时,两队交换场地,进攻另外一边的球门。
中场开球
中场开球是开始比赛或重新开始比赛的一种方法:
在比赛开始时
在进球之后
在下半场开始时
在加时比赛的上下半场开始时中场开球直接进入球门,可算进球。
程序
全部球员都在已方的半场内
开球球队的对方球员,在球进入比赛中之前,都必须距离球至少9.5公尺(10码)。
球静止在球场的中央点上
裁判发出信号
当球向前踢动时,球即进入比赛中。
在球触及其他球员之前,开球球员不可第二次触球。当一队进球之后,由另一队中场开球。
违规及罚则
如果开球球员在球触及其他球员之前第二次触球:
判由对方球队在违规发生地点踢一间接自由球
对中场开球程序的其他违规:
重新开球
坠球
当球在比赛中,由於规则中未规定的任何原因,须要暂停比赛时,以坠球的方式重新开始比赛。
程序
裁判在比赛停止时球所在的位置坠球,如果比赛停止时球的位置是在球门区内,则坠球的地点是在平行球门
线的球门区线上,最接近球的位置的地点。当坠球触地,比赛即重新开始。
违规及罚则
重新坠球:
如果在球触地之前,有球员触球。
如果球触地后,未触及球员,球即弹出球场。
特别情况
防守球队在已方的球门区内踢自由球,可以在球门区内任何一点踢球。
进攻球队在对方的球门区内踢间接自由球,踢球的地点是在平行球门线的球门区线上,最接近犯规发生位置
的点。比赛暂停后,以坠球重新开始比赛,如果比赛停止时球的位置是在球门区内,则坠球的地点是在平行
线的球门区线上,最接近比赛停止时球的位置的地点。
3.队员故意违反下列九项中的任何一项者,即:
a.踢或企图踢对方队员。
b.绊摔对方队员,即在对方身后或身前,伸腿或屈体绊摔或企图绊摔对方。
c.跳向对方队员。
d.猛烈地或带有危险性地冲撞对方队员。
e.除对方正在阻挡外,从背后冲撞对方队员。
f.打准企图打对方队员准向对方吐唾沫。
g.拉扯对方队员。
h.推对方队员。
i.用手触球,例如:用手或臂部携带、推击球(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除外)。
以上情况都应判由对方在犯规地点踢直接任意球。如犯规地点在对方球门区内,该任意球可以在球门区内任何地点执行。
如果守方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内故意违反上述九项中的任何一项者,应判罚球点球。
在比赛进行中,如守方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内故意违反上述九项中任何一项时,则不论当时球在什么位置,都应判罚球点球。
队员犯有下列五项犯规中的任何一项者,即:
1.裁判员认为其动作带有危险性,例如:企图去踢守门员已接住的球。
2.当球并不在有关队员控制范围之内时,目的不是为了争球而用肩部去做所谓的合理冲撞。
3.队员不去踢球而故意阻挡对方者,例如:在球与对方之间跑动或用身体阻挡对方。
4.冲撞守门员,但下列情况除外:
a.守门员抓住球时;
b.守门员阻挡对方队员;
c.守门员在本方球门区以外。
5.比赛中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时:
a.以手控制球后向任何方向持球、拍球或向空中抛球再接住,行走4步以上而未使球进入比赛状态。
b.持球后在行走4步过程中及其前后,虽已使球进入比赛状态,但未经罚球区外的同队队员或罚球区内外的对方队员触球前,根据第5(c)条的情况自己再次用手触球。
c.同队队员故意将球踢给守门员后,守门员用手触球。:
d.裁判员认为由于战术上的目的,有意停顿比赛,延误)比赛时间而使本队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以上情况都应根据第十三章的具体情况判由对方在犯规地点踢间接任意球。
队员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被警告并出示黄牌:
f.比赛开始后,队员进场或重新进场加入比赛或在比赛进行中离场:意外事故除外),不论哪一种情况,事先未经裁判员示意允许者。
g.如果裁判员暂停比赛执行警告,则由对方在暂停比赛时球的所在地点根据第十三章的具体情况,踢间接任意球恢复比赛。
h.如犯规队员另有更严重的犯规情节时,则应按规则的有关规定判罚。
i.队员连续违反规则。
j.用言语或行动对裁判员的判决表示不满者。
k.有不正当行为者。
除发生更严重的犯规外,队员的行为属上述最后三项中的任何一项者,应给予黄牌警告,并判由对方在犯规地点根据第十三章的具体情况踢间接任意球。
6.裁判员认为队员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罚令其出场并出示红牌:
a.犯有暴力行为。
b.严重犯规。
c.用污言秽语或进行辱骂。
d.经黄牌警告后,因犯规又被给予第二次黄牌警告。
因罚令队员出场使比赛暂停,如该队员并未违反其它规则时,则应判由对方在犯规地点根据第十三章的具体情况踢间接任意球。
国际理事会决议
1.守门员在罚球区内接球并故意用球掷击对方或持球推击对方,裁判员应判罚球点球。
2.队员为躲避对方抢截而转身背向对方队员时,对方队员可用非危险动作进行冲撞。
3.在球门区内,裁判员认为进攻队员故意用身体冲撞对方无球守门员时,应判由守方队员踢间接任意球。
4.队员借助同队队员的肩部跳起顶球,裁判员应对该队员的不正当行为给予警告,并判由对方踢间接任意球。
5.在比赛开始后,队员进场或重新进场参加比赛,应在边线外“向裁判员报告”。裁判员应用清晰的手势使队员明确地知道可以进场。裁判员不必等待比赛成死球后才示意队员进场,但何时发出信号应由裁判员决定(不适用违反规则第四章的规定)。
6.规则第十二章中,并未要求裁判员必须暂停比赛去警告队员,可以运用有利条款,待比赛成死球后再警告该队员。
7.队员掩护球时自己不接触球,而设法阻挡对方队员使其不能触球,这并不属于规则第十二章第3 款所指的犯规,因球在该队员的控制范围,他可根据战术需要而掩护球。在这种情况下,对方队员可以做合理冲撞。
8.队员故意伸展双臂上下摆动,并移动位置阻挡对方队员前进,而迫使对方队员改变方向时,虽未发生身体接触也应算作不正当行为,裁判员应对该队员给予警告,并判由对方踢间接任意球。
9.队员故意阻挡对方守门员,企图阻止守门员发球继续比赛,从而促使守门员出现规则第十二章第 5款(a)项所指的犯规时,裁判员应判该队员犯规,并由对方踢间接任意球。
10.裁判员已判定任意球后,如有队员因辱骂或用污言秽语表示强烈不满而被罚令出场时,应在该队员离场后再令对方罚任意球。
11.任何队员不论在场内或场外,凡有不正当行为、暴力行为,或使用污言秽语、辱骂性语言,不论这些行为或语言是针对对方队员、同队队员、裁判员、巡边员或其他人员,均属犯规行为,应按其犯规性质予以处罚。
12.裁判员认为守J1员故意用身体压在球上超过其所需的时间,应判为不正当行为,并作如下判罚:
a.被警告及判由对方踢间接任意球。
b.如重犯时,则罚令出场。
13.向工作人员或其他人员吐唾沫或有其它类似的无礼行为,应视为暴力行为,按规则第十二章(J 款处理。
14.当裁判员要警告某一队员而未执行前,该队员再犯有其它不正当行为时,则罚令该队员出场。
15.如果裁判员认为在进攻队员突破防守队员有明显得分机会时,防守队员故意犯规,裁判员判任意球(或球点球),但由于该防守队员的犯规直接妨碍了进攻队员先前的得分机会,故根据规则第十二章(o)款,该犯规队员由于严重犯规应被罚令出场。
16.如果裁判员认为防守队员(不包括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因故意手球而妨碍了进攻队员的射门和明显的进球时,根据规则第十二章(O)款,该手球队员由于严重犯规应被罚令出场。
17.根据规则第十二章第5(J)款的规定,当守门员利用手臂的任何部位接触球后,便可以认为是已经控制球,此控制球包括守门员有意地用手臂挡球,但不包括球意外地由守门员身体弹出,例如守门员扑救球后。
18.规则第十二章明确,队员可以利用头部、胸部和膝盖将球回传给守门员,但是如果裁判员认为,队员故意运用规则第十二章第以J款而使木队得利,则该队员将被认为是不正当行为,给予警告并出示黄牌,判由对方在犯规地点踢间接任意球。
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的战史
1939年整个夏天,大德意志团都是处于改革和训练状态,而怡怡是这一时期的训练让这支部队在法国战役中受益匪浅。闪击波兰的一周前,元首护卫队在这个团组建,并逐渐发展为一支脱离于大德意志团的营级单位。
在同一时间,98个师的兵力被动员起来,准备着随时突入波兰。在整个六月到八月初部队都在东西线的阵地间悄悄移动。9月1日进攻开始,37个师的兵力直插波兰腹地,只有新组建的大德意志团仍然在改革和训练之中,好像并未作好战斗准备。因而,大德意志团错过了第一阶段战役。然而元首护卫营却加入了29天的战斗。
1939年9月6日,命令到来,让大德意志团为空投波兰作紧急准备,但是这个却因为苏军发兵波兰东部而取消。17日部队被调回柏林,这段时期的编制改革也随之结束。其中的一个连被抽调负责首都的警卫工作。剩余的部队于10月21日被运往慕尼黑南部继续他们的训练和改革。在11月初之前大德意志团已经被塑造成了一支纪律严明的精锐部队,并为战斗作好充分准备。
然而偏偏这时候却是欧洲战场的一个暂息,在9月29日华沙投降之后,所有波兰的德军部队都被调往西线,作好了同波兰盟国英、法作战的准备。11月6日至11月间大德意志团被调至第十九装甲军布防的蒙特堡到维斯特堡,这支部队刚刚参加了波兰战役,他们的指挥官就是大名鼎鼎的坦克专家海因茨.古德里安。
不久之后两个摩托车突击工兵营被补充了进来。轻型架桥大队和有三个连编制的第43工兵营,扫雷、破坏、架桥等是他们的特长。1939年来的大德意志团已经变成了拥有4个训练有素的营的加强团,在斯托克豪森上校的指挥下为即将到来的西线战事作好了积极的准备。 经过一个冬季的众所周知的沉寂“静坐战”,德军部队充分休整补充,装甲部队特点是在波兰战役中损失较大的,以及新的具有毁灭性打击作用的闪击战术还有待改进。一月份的最后一周,大德意志团从蒙特堡阵地转移到西南100公里的摩泽尔地区,这里可以俯视阿登地区。阿登地区多森林和丘陵,位于比利时南部,法国马奇诺防线的北部,被英法认为是“坦克禁区”。该团撤至泽尔以便最后完善这次战役的重要细节,时间在等待中慢慢过去没有什么大事发生。除了四月初大德意志团迎来它的第16个连,新近调来的第640突击炮营,主要装配StuGⅢ型突击炮,早期突击炮型号之一。
在1940年4月9日入侵挪威和丹麦酝酿过程中,该团被作为了预备和警戒部队,但是臃肿的150个师的盟军部队再一次选择沉默,丹麦一天陷落,挪威的抵抗虽然一直坚持到六月,但早在四月中旬德军已控制绝大部分地区,大德意志团的现任指挥官格拉夫.施沃林已经意识那个时刻就要来临。
在1940年5月之前德军再次为设想的攻势作好准备,250万人的部队在西线蓄势待发,已下达了实施“曼施坦因方案”,任命伦德施泰特将军指挥A集团军群。这个是对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所提出的传统方案的修订,将装甲部队、摩托化部队、炮兵和补给部队作为“闪击战”的重中之重。
突击始于1940年5月10日,在对荷兰、比利时的空军基地进行大规模空袭,以在莫迪克伞兵对重要河流渡口占领博克的第9装甲师打入荷兰直奔人口稠密的“荷兰要塞”地区,那里有大量的荷兰军队在集结。为了与法第七集团军相呼,英国远征军横穿比利时去支援荷兰人和比利时人。在比利时的盟军后撤至德尔河,并依托其组成构建了新防线。14日荷兰陷落,尽管最初盟军在拖延战术中略见成效,但是伦德泰施泰特早设好了口袋,在中路挺进的A集团军群只遇到了四个轻骑兵师(阿登猎骑兵)以及仓促组建的十个步兵师的抵抗。克莱斯特的两个装甲群实施快速而突然的打击,几乎没有损失便突入阿登横跨莫兹河
大德意志团主力在第10装甲师的炮兵和工兵的支援下,穿过卢森堡对比利时南部的防御工事发起进攻,同时三营的部分部队已经伞降,伦德施泰特和其属下军官认识到一些法国理论:阿登地区对于大规模进攻是十分困难的,第一天横穿了没有防备的卢森堡北部,第二天德军仍然保持这种势头,然而不论是法国步兵还是比利时骑兵都毫无进展。11日黄昏前古德里安的坦克已经到达西蒙斯河的波伦。第二天正是在这儿这个团才第一次品到了战争的味道,与比利时的一些残兵有了一些小战斗,尽管一座断桥暂时性地阻碍了前进,然而第二天就被抢渡。穿越比利时继续南进,沿河北岸大德意志团途经色当森林,接近色当的莫兹河。
在A集团军群的中部,古德里安及莱因哈特准备13日渡过莫兹河。莱因哈特的部队所在的蒙代尔梅及古德里安的部队所在的色当正是莫兹河的大拐弯处,法军防线的一个缺口。结果,强夺第一桥头阵地的荣誉被埃尔温.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摘得,13日拂晓他们在德南横渡成功。更南面一些,尽管莱因哈特和古德里安都没为强渡蓄集相当大的力量,但却被命令在下午就发起进攻,以希望在他们准备好之前就进入法国。虽然这次由几百架飞机支援的进攻使法国防线有些心慌,但德国人仍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在第一波次中几乎有一半的士兵被法国的火炮和机枪消灭。在包围色当之后,大德意志团在两处突击,7连向城西,主力向城东。
当德国不断前进的时候,法军的地区指挥官洪齐格将军匆忙中用骑兵向古德里安的突入部队的右翼发起了反击,但是第二装甲装很快到达阿登运河并夺取了两座完好的桥。
渡过莫兹河之后,大德意志团隶属于第一装甲师,向南挺进,此时突击工兵营从部队分离出来,移动到西面的高地,那里可以俯视波尔松,在沿着西面的公路移动过程中遭到了法车坦克的袭击。已经穿过波尔松的主力部队在小镇的南面遭遇并拖住了一支法国装甲部队。
到此刻在色当的突破已经完全瓦解了在比利时的盟军主力部队的阵地,尽是想了很多办法拖制这种装甲部分的渗透,但是没有一次反击防止得了接下来四天的胜利,作为巩固莫兹河桥头阵地的行动之一,大德意志团与法国的第55、61师以及第三装甲师在斯通高地附近阿尔泰斯东南部发生激战,战斗一直持续了整整两天,到19日的时候在波尔松附近的战斗已经开始减少,最后的固守力量撤退了。
在从色当到英吉利海峡时,克莱斯特以惊人的速度先进着,5月18日在半途中攻克圣昆庭,第二天到达距海峡40公里的亚眠和道伦斯。5月20日阿布维尔陷落,在切断英国远征军与在色堡的总部的联络线,德国人现在的实际意图就是面对海峡,在同一天当大德意志团开始向圣奥梅尔进发时,英军指挥官罗德.高特命令远征军死守从敦刻尔南部到阿拉斯一线,企图阻止来自于北部的德军的突进。他试图从阿拉斯向南推进,但是原定的法军的支援却不见踪迹,进攻彻底失败。
敦刻尔克已经落入了德国人的口袋,南面脆弱的运河防线艰难支撑着来自于A集团军群的压力,而东面,从比利时直通过来的B集团军群即将突破濒临崩溃的比利时军队,远征军危在旦夕。在A集团军群方面,大德意志团在5月24日向敦刻尔克南部的英军防线发起进攻,26日前,已经在圣皮尔跨过运河建立了桥头阵地。在同一天英国罗德.高特奉命率远征军从敦刻尔克撤退,当天夜里的撤退便在这个狭窄的地域展开。27、28日霍特和赫兹勒被攻击,同时敦刻尔克南部的战斗仍在继续,比利时人却投降了。直到现在这都是个有争议的话题,终止了装甲部队的进攻,却把对英远征军的毁灭委托给了戈林的空军,这一决定被历史学家认为是有极大缺陷的。德军转向南方,那里法国人据守在索姆河、埃纳河一线。在德军向英吉利海峡进发过程中已经在索姆河建立的极为重要的桥头阵地,对于仓促中构建的“魏刚防线”形成了巨大的威胁。6月4日,该团被调至亚眠,这里的法国海岸防线集中了主要力量以阻止德军占领海峡的码头切断来自英国的援助。
6月5日,博克的B集团军群从巴黎西北方向魏刚防线发起冲击。大德意志团暂时归第10装甲师指挥,6月6日与第86、69两个步兵团到达亚眠南部,在第二天向法军阵地发起进攻。当第一营和第二营在战斗的时候,第三营到达罗西诺尔与工兵突击连汇合对小镇东北的法守军发起一次联合进攻。
接下来该团在对魏刚防线进行了决定性地突破之后转而对埃纳河的法军左侧翼发起进攻,追击敌人至瓦兹河,沿着埃纳河,伦德施泰特在9日发起主攻。尽管法军组织了有力的抵抗,但还是不得不回撤至马恩河一线。第二天古德鉴于他们暴露的侧翼里安的坦克部队突破沙隆的防线,此后巴黎宣告不设防。
10日当博克到达巴黎下面的塞纳河时候,大德意志团则参加了在亚眠南部的一场更激烈的战斗。尽管瓦兹桥被炸毁,克莱斯特的大部分部队还是急速赶到吉斯卡德东北地区支援A集团军群。13日该团经过一次强行军到达巴黎途经库希、维利尔斯、维伦纽夫上面的赛纳河,15日,强渡赛纳河,继续向南追击法第二、四军残余部队,6月17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到达瑞士边境,完全切断了马奇诺防线的500,000法军部队的后路,法国求和。
在谈判进行中的时候,大德意志团继续向南推进,19日占领里昂。作为占领军该团在里昂拥有了一个难得的休整时间——一个月。7月6日抵达巴黎,在首都短暂停留时间里,与另外一个连汇合,17日被装配为摩托化部队。
7月26日,大德意志团到阿尔萨斯地区的科马尔和斯克雷茨塔,为“海狮”作着准备,直到10月26日这个被无限期推迟。在这个时期该团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原重型运输营变成了第17和20连,9月初又一支机械化炮兵部队加入。10月,一个摩托工兵连成为第18连。10月中旬到年底,该团被调至接近瑞士边境的瓦尔达宏的训练营为“费利克斯”进行训练准备,十一月,这支部队再次扩充,增加了一个防空连。
大德意志团到1940年年底在法国战役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在参与的众多重要战斗中无不体现出坚毅的军人品质和极高的训练水准,损失甚轻,西线战争一开始该团3,900人,最后伤亡总计1,108人,其中死221人,伤830人,失踪57人。
在法国损失的人员的物资在1940—1941年夏季到冬季已经全部补齐,在这段时间新兵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装备也经过检测,尽管代价较高,但这都为大德意志团带来了一批有丰富战斗经验和战友情谊在俄国战役的第一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瑞士边境的瓦尔达宏训练营越冬之后,大德意志团在新一年的最初几个月辗转于瓦尔达宏与附近的贝尔夫训练营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除了一小部分高级军官,对于绝大多数军官进攻苏挺拔的巴巴罗萨是鲜为人知的。 早在1940年6月,已经确信了进攻苏联的战略价值。首先,与英国结成同盟被拒绝了;其次,获得“生存空间”一个欺诈性的战争借口;最后,他对苏联在欧洲的扩张野心深信不疑。从那时起国防军最高统师部就开始为入侵制订,这个过程中不断膨胀的胜利希望盖过了对英国方面的每况愈下。
1941年夏,决定进军南斯拉夫和希腊。4月4日大德意志团乘火车离开贝尔夫,抵达维也纳,又从那里转至途经拉伯、布达佩斯、塞格丁最后到罗马尼亚,在这里隶属于第1装甲军,并接受命令从东北方突入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那里与大部队汇合,4月11日该团进入南斯拉夫的途经阿莱德、腾斯法,却没有遇到来自于南军的抵抗,部分部队已经到达接近潘切沃的多瑙河附近。11日傍晚德国驻在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一名党卫军中尉升起万字旗,第二天德装甲先头部队进入该城。随后,大德意志团第一营也进入贝尔格莱德,从那时到七月中旬都一直作为治安部队驻扎在多瑙河东的维尔卡、基金达、维斯彻。
对于南希的占领促使重新修订最初对苏俄的进攻, 由原订的5月15日推迟到了6月底。5月中旬,该团奉命乘火车到达德国东南部的福洛登泰特-特罗保地区,在这里一直停留到6月15日,又奉命进低华沙东南地区。这里将被作为进攻的起点,大德意志团则成为了第二装甲集群的预备队。装甲集群已经继承了法国战役中装甲集群的优秀品质,成为真正的机动部队,但是总参谋部中拖泥带水的保守派却不承认他们“训练有素部队”的身份,四个集群已经在大战前夕作好准备,德军人数在305万人左右,再加上75万芬兰和罗马尼亚部队,3350辆坦克,7184门火炮,60万辆汽车。这些部队被编为三个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并有三千架飞机的空中支援。德国高层一致认为苏德战争的关键在于装甲集群的动用,但却被这样的理由所说服:尽管装甲部队应该作为先锋,但他们必须按照经典战役那样与步兵保持紧密的协同关系,以在苏军退至第聂伯河之前形成合围。
6月22日,这股巨大的力量在1800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倾泻而去,苏军对此却毫无思想准备,从华沙南部赶来的大德意志团隶属于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27、28日跨过边界尾随第七装甲师向它的目标——莫斯科进发。
29日从比亚雷斯托克出发,该团在斯洛尼姆与被围的苏军作战,7月3日又从巴拉诺维奇派出一支部队越过让人难以忍受的普里皮亚特沼泽北部边界直奔明斯克(Minsk),这里的另一个大包围俘虏苏军15万。继续向东,大德意志团在巴拉希纳河的波里索夫有一次较大的战斗,北处正是拿破仑1812年惨败之地。战士们在水中依稀可以看到拿破仑当年建筑的木质桥墩,当该团进一步深入苏俄的时候,从莫吉廖夫北的第聂伯河开始,战事越发频繁。
在这里大德意志团与装甲先锋部队汇合,隶属于强行渡河的第10装甲师。7月11日强渡开始,接下来的五天,双方为桥头阵地不断拉锯。16日当摆脱了拉锯战的伴羁的时候,该团继续前进以支援叶利尼亚附近米斯提斯拉夫的第4装甲集团军,21、22日向苏军阵地发起进攻。7月30日该团加入了对通向多罗戈布日北部的公路的攻击,在乌斯蒂诺娃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在瓦西科沃很多战事和行动发生在横穿耶里纳的南部,七月底八月初热浪袭人,经过一个多月的争战大德意志团终于有了一次休整机会——8月6-8日在丹可沃-瓦西科沃地区。在进入防御阵地防守一个突出部,这个突出部的中央集团军群360多公里宽的战线处从叶利尼亚西部嵌入苏军阵地。8月7日在斯摩棱斯克已经俘获苏军85万人。到月底激烈的战斗在瓦西科沃-措罗夫卡-鲁德纳亚河周边地区逐渐减弱。
苏德战争刚刚开始战事便在快速的前进和零星小规模战斗中漫延到斯摩棱斯克南部地区。穿过俄罗斯中部的平坦、空旷的平原地区需要炮兵和装甲部队的支援,在这儿大德意志团的突击炮和炮兵部队大显神通。
在南部战线战斗要激烈得多,有较好准备的苏军限制了伦德施泰特和克莱斯特的前进步伐。与有着更好判断的总参谋部相反,他们认为最大的目标应该在莫斯科,没有被他们“战争可以迟早结束”的预言所激励的决定从中央集团军群分兵以攻击在基辅布琼尼的西部防线。8月25日第二军、第二装甲集群从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转向南部,9月1日大德意志团南下,途经罗斯拉沃、卢卡维察、斯塔罗杜布。在诺夫哥罗德-塞夫斯基地区渡过杰斯纳河,在该城的东北为建立一个可靠的桥头阵地发生激烈战斗,此后在9月8日前向更南的古可夫进军。第二天在普季夫利突破塞姆河,但在建立滩头阵地过程遭到了顽强的抵抗直至13日,继续向南推进,该团转战于斯基克瓦、科诺托普、比洛皮尔,这正是铁木辛哥的西线的北翼。行军被大雨和泥泞所迟滞,但是在16日前从北部第聂伯河拐弯处赶来,第一军、第二军的主力在基辅以南150公里处汇合,19日基辅陷落,包围圈中苏军七个军被歼灭,除在南部的乌曼的损失之外,将近150万人被歼灭,相当于当时苏军兵力的一半。
在接到重新进攻莫斯科的命令,博克于10月2日东进,包围布良斯克和维亚吉玛俘获66.3万苏军,当秋雨来临,德军向莫斯科的前进速度慢得就象是在蠕动,大德意志团在奥卡河畔的奥廖尔得到了难得的休整时间,23日出发,趟过让人倒胃的稀泥到达姆斯克东北的一个宿营地,为第二天向该地区已经得到加强的苏军阵地的进攻做准备。在十月的最后一周伴随着气温迅速降低,大德意志团停滞于图拉,距离莫斯科只有不到90公里,可是这一路上的战斗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打。
西北方向,德军在10月20日距离苏俄首都只有40公里,但是他们的优势早已耗尽。朱可夫已经接手莫斯科的城防事务,增援部队不断从远东派来,大量的幸存的战机被集中。众多因素阻止了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跨越图拉进攻莫斯科的企图,大德意志团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在叶夫列莫夫、图拉奋战。在月底德军试图从北面包围图拉。该团在梁赞和卡希拉东面突破苏军防线,但是很快被击退并且损失了17连的大部。在12月5日前大部分德军部队都到了他们耐力的极限,车辆在严寒中都不能发动。
12月7日朱可夫适时地在65公里的战线上向博克的疲备不堪的中央集团军起猛烈反击,在叶夫列莫夫、图拉附近处于防御状态的大德意志团顶住了两周的攻势,接着奉命向北到达奥廖尔周边的布尔霍夫河。
尽管德国军队在苏联的严冬中装备不足,缺衣少食不停战斗,但仍然拒绝任何的撤退。然而在苏军凌利的攻势下,莫斯科南面、北面的德军部队倾刻崩溃,而且这种攻势不断扩大直到整个中央集团军群防线都风声鹤唳。年底最后一周,在奥卡河和布尔霍夫河北部的防御战中,大德意志团再次奉命去防线的薄弱点补漏,当苏军南北两线的突破使整个中央集团军群陷入被包围的威胁中的时候,该团被分成几个部队去支援在个相对孤立的步兵师。
尽管挺了过来,但是这一年对大德意志团来说太艰难了,虽然闯过了苏联酷热的夏季、泥泞的秋季,甚至严酷的冬季,但是代价是惨痛的,包括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军官和士兵的900多人阵亡,3000多人负伤。
新的一年预示着一支更加强大的苏军,他们积累了更多的战斗经验,有了更好的坦克、飞机、大炮,从英美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而在德军防线的背后,游击队对于漫长的补给线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整个冬天在柏林对于莫斯科战役反馈迅速而坚决,任命自己为最高司令,同时将35位包括古德里安和霍普纳在内的将军解职。
1942年年初,在奥科河的奥廖尔的地段大德意志团用不受天气影响的所有的人和装备打了几个小仗。在格罗杜克附近为了牵制敌人于1月20日发起的一次进攻通过在城郊和林区的游击战术与敌人苦战十天,终于将格罗杜克地区安全地拖入二月,但这却耗尽了该团的骨血。早在2月2日第三营就已经被解散,人员和装备补充到了别的营。作为清理布尔霍夫河-亚格纳雅铁路作战的一部分,2月9日大德意志团向维尔赤发起了进攻。在铁路北侧穿过诺沃金斯基、格罗杜克、冯德耶夫卡第一、二营于15日到达格里兹,伤亡数字再次扩大,到19日两个仅存的装甲掷弹营只能缩编成一个。接下来的一波进攻是在科索夫卡和朱罗瓦,此后该团在该地区布防,与此同时力量也得到了补充,进一步扩编为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师。
整个东线沿战线一直保持绝对的稳定,直到德国的夏季攻势。1942年4月1日,被称为大德意志步兵团扩建为大德意志师的日子。在4月9日到14日,该团在后方重组,重新命名的“大德意志第一步兵团”仍驻扎在俄罗斯,其他单位包括“大德意志第二步兵团”,则在德国的兵营中和训练场接受训练和编组。4月15/16日,前GD步兵团开拔到第聂伯河高摩尔(Gomel)附近的热西撒(Rechitsa)。
5月的最后一周,在德国的该师余部开始通过铁路公路长途开拔前往库尔斯克(Kursk)附近的法特施(Fatesch)西北地区。该师在6月1日开始合并,并隶属到第48坦克集团军。该集团军负责南方集团军的左翼。
从6月6日到24日,大量的GD车辆被修复和组装,而部队同时也在进行训练。在6月24日晚上,步兵前往了自从去年冬天战斗了数月的主防御区。苏军在此地非常平静,给他们一种苏军并没有坚守在此地的感觉。
夏季攻势以一次合围战役开始,第一和第四坦克军组成了钳形的北部,攻击顿(Don)到顿涅兹(Donetz),而钳子的南半部穿越顿(DON)到沃尔臣斯克(Volchansk)。大德意志师作为左半部分的一分子,一旦合围战打响,第六集团军军就会扮演负责后续包围圈的角色,当GD抽身出来后,跟随第四坦克集团军,朝南一直攻入高加索。
6月27日,GD师的调动命令下达了。
敌军的总突围在6月27-28日开始了。苏军的飞机在夜间行动,结果坦克营的燃料囤积处被直接命中,剧烈的爆炸和冲天火焰将油料补给全部烧掉。GD第一步兵团的17连也被光顾,一名军士长,一名连队裁缝以及三名士兵阵亡。在前线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
该师突破提姆(TIM)并在7月4日追击全线退却到沃罗涅日(Voronezh)的苏军。接下来的两天,GD突破顿河不到一天又攻克了顿(DON)市。
沃罗涅日战斗前沿的战斗过后,该师在顿河西岸休整,休整后向南移动并越过了顿河的大河弯,期间未与敌交火。从7月14日到19日该师在通往顿涅茨河的路上遭遇顽强的抵抗。450多公里的路上是旷阔的草原和不断的伤亡,GD师的机动车辆则占了大便宜。燃料供应的减少迫使一些车辆被留下,装甲和侦查车辆则继续前进。7月21日至31日间,GD师再次发起向南的进攻,穿越顿涅兹(Donets)后朝马尼茨河(Manytsch)开进。
1942年7月23日中午,德军势如破竹地攻下了Rasdorskaja村。然而,大德意志第一步兵团只得到了短暂的休息时间,随后,他们便向河边进发。在其他的部队寻找河岸泊船以及其它渡河方式的同时,一营和三营重型连的冲锋排率先乘坐充气艇渡河。当第一批充气艇在重型武器的掩护下渡河时,已经是正午了,天气非常热。迫击炮和重机枪不断提供着火力支持,将敌军阻挡在河对面。
6月28日晨到7月24日,在GD师当面的红军受到该师的压力从沃罗涅日(Voronezh)和顿河弯之间150-400公里的地域后撤。随后更大的战斗——确保南方集团军群到高加索地区的前进行动开始了。第六集团军则将在一切顺利时抵近斯大林格勒(outskirts of Stalingrad)。
斯大林格勒并没有成为大德意志师的下一个目标。8月1日,GD师作为最高统帅部的预备队撤回到顿涅茨河北岸的斯卡提(Skakhty)休整。8月15日,GD开始一段漫长的火车旅行,16日到18日间移防斯摩棱斯克(Smolensk),下车后立即开往耳热夫(Rzhev)地区,8月25日抵达。GD作为第九集团军的预备队进驻营地。
耳热夫(Rzhev)仍然是前线的重点地域,当南方集团军群开始南进时,中央集团军群则开始清扫战线已准备不久的将来从日岑地区出发向莫斯科进攻。红军同样清楚这一点,苏军开始筹划大举进攻夺回该城,以期消灭在春天德军收尾战斗中造成的突出部地区。7月末,猛烈的苏军进攻该地区以徒劳无功告终。持续的进攻开始对防御的德军造成巨大的压力,其中苏军第三十一集团军对关键的铁路线的推进迫使GD再一次被投入到该地区的战斗。
9月10日开始GD师作为第二十七集团军战斗群一部进行了激烈的防御战。最初德军的攻击损失惨重:一个42人的排到了日终只剩下16人。第二天的推进遭遇到敌炮火猛烈攻击,苏军的反击在12日开始。在击退敌军进攻稳定战线后,15日苏军卷土重来,大雨导致的泥泞土地让战斗陷入僵局。该师在30日的德军攻击中继续推进,在这次激烈战斗中损失了许多友军梯队的士兵。GD师艰难的推进了几百米,但是该师现存的战斗力当时只相当于一个二线团了。
十月,德军开始陆续重新为部队赋予相近的新名字,大德意志第一步兵团被重新命名为“大德意志掷弹兵团”。大德意志第二步兵团则被命名为“大德意志燧发枪步兵团”。德军中所有的步兵团都被重新命名,大多是与极度崇拜的腓特烈大帝时期的掷弹兵团名称相近。装甲师的突击团也被冠名相近的装甲掷弹兵团。对于GD的燧发枪团,燧发也被作为在该团服役的新兵的军衔名称使用。
该师坚守战线一直到10月8日,9日转移到奥列尼诺(Olenino)附近地域进行休整。耳热夫周边地区被守住了。
GD师被分解为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被作为救火队派往战线各处。
作为交换,GD接收了第216掷弹兵团的两个营,将第86步兵师的两个先遣连和一个炮兵小队合并为一个连,还接收了第110步兵师的一个炮兵营和拥有两个重组连的战斗群。以上是在11月24日开始攻击俄国前的情况。当第86步兵师在21000名苏军的攻击下崩溃时,作为该地区最后预备队的大德意志第二掷弹兵团2营被迫前去救火,阻击敌人。 1943年5月,该师由摩托化步兵师改称为装甲掷弹兵师。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德意志师已经是一支不折不扣的装甲师了。因为在二战德军编制里,只有装甲师才配有一个装甲团,而普通的装甲掷弹兵师只有一个装甲营。但大德意志师里有一个完整的装甲团,而且从配备来看,其战斗力远远强于普通装甲师的装甲团。普通装甲师的装甲团只有两个营,而大德意志师的装甲团里有三个营,其中第三营装备的居然是通常被编成独立重装甲营的“虎”式坦克。
1943年9月,大德意志师随德军退过顿内茨河。激战中被进一步削弱,该师调回法国休整。1944年再次返回东线,在南部战场和罗马尼亚作战。7月底,转战到北部,在波兰和东普卢士作战。12月,其装甲团第3营全部换装新型的“虎王”重型坦克。1945年5月,大德意志师被强大的苏军消灭,仅有少量的士兵逃到西线向英军投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