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县天气预报_四川万源魏家天气预报
1.有哪些古代天象的珍贵记录?
2.江南地区指哪里?
3.清明节各地祭拜祖先的方式
4.谁能给我一些初中生好的作文开头与结尾啊。
5.古人如何预测天气
6.古人怎么看天气
有哪些古代天象的珍贵记录?
古代天象是指古代对天空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泛称。包括太阳出没、行星运动、日月变化、彗星、流星、流星雨、陨星、日食、月>食、激光、新星、超新星、月掩星、太阳黑子等。
我国古代天象记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尤其是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和客星的记载,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在科学上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学者勤于观察、精于记录的工作作风。
我们的祖先极其重视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据《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曾经安排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恭谨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了解掌握人们和鸟兽的生活情况,根据季节变化安排相应事务。
尧推算岁时,制定历法,还创造性地提出设置“闰月”,来调整月份和季节。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在传说中的尧时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史载尧生于公元前2214年,去世于公元前20年,享年117岁。他为我国古代天文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尧帝时期开始,我国古代就勤于观察天象,勤于记录。在长期的观察中,古人对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客星,以及天气气象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古代天文学遗产,使我们看到了古代的天空,也感受到古代的天气气象。
黑子,在太阳表面表现为发黑的区域,由于物质的激烈运动,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有的存在不到一天,有的可达一个月以上,个别长达半年。这种现象,我们祖先也都精心观察,并且反映在记录上。
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黑子记事,是约成书于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精神训》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叙述。踆乌,也就是黑子的形象。
比《淮南子.精神训》的记载稍后的,还有《汉书.五行志》引西汉学者京房《易传》记载:“公元前43年4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这表明太阳边侧有黑子呈倾斜形状,大小和弹丸差不多。
太阳黑子不但有存在时间,也有消长过程中的不同形态。最初出现在太阳边缘的只是圆形黑点,随后逐渐增大,以致成为分裂开的两大黑子群,中间杂有无数小黑子。这种现象,也为古代观测者所注意到。
《宋史.天文志》记有:“1112年4月辛卯,日中有黑子,乍二乍三,如栗大。”这一记载,就是属于极大黑子群的写照。
据统计,从汉代至明代的1600多年间,我国一些古籍中记载了黑子的形状和消长过程为106次。
我国很早就有彗星记事,并给彗星以孛星、长星、蓬星等名称。彗星记录始见于《春秋》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记录。
《史记.六国表》记载:“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秦厉共公十年就是周贞定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67年。这是哈雷彗星的又一次出现。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平均周期是76年,出现的时候形态庞然,明亮易见。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末期的2000多年,共出现并记录的有31次。
其中以《汉书.五行志》,也就是公元前12年的记载最详细。书中以生动而又简洁的语言,把气势雄壮的彗星运行路线、视行快慢以及出现时间,描绘得栩栩如生。
其他的每次哈雷彗星出现的记录,也相当明晰精确,分见于历代天文志等史书。我国古代的彗星记事,并不限于哈雷彗星。据初步统计,从古代至1910年,记录不少于500次,这充分证明古人观测的辛勤。
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彗星,有些虽然不免于占卜,但是观测勤劳,记录不断,使后人得以查询。欧洲学者常常借助我国典籍来推算彗星的行径和周期,以探索它们的回归等问题。我国前人辛劳记录的功绩不可泯灭。
流星雨的发现和记载,也是我国最早,在《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其最详细的记录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7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也是重要的资料。
流星雨的出现,场面相当动人,我国古记录也很精彩。
据《宋书.天文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这次流星发生在公元461年。当然,这里的所谓“数千万”并非确数,而是“为数极多”的泛称。
流星体坠落到地面便成为陨石或陨铁,这一事实,我国也有记载。《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星陨至地,则石也”的解释。至北宋时期,沈括更发现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陨石,其“色如铁,重亦如之。”
在我国现在保存的最古年代的陨铁是四川省隆川陨铁,大约是在明代陨落的,1716年掘出,重58.5千克。现在保存在成都地质学院。
有些星原来很暗弱,大多数是人目所看不见的。但是却在某个时候它的亮度突然增强几千至几百万倍,叫作“新星”;有的增强到一亿至几亿倍,叫作“超新星”。
以后慢慢减弱,在几年或10多年后才恢复原来亮度,好像是在星空做客似的,因此给这样的星起了个“客星”的名字。
在我国古代,彗星也偶尔列为客星;但是对客星记录进行分析整理之后,凡称“客星”的,绝大多数是指新星和超新星。
我国殷代甲骨文中,就有新星的记载。见于典籍的系统记录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书.天文志》中有:“元光元年六月,客星见于房。”房就是二十八宿里面的房宿,相当于现在天蝎星座的头部。汉武帝元光元年是公元前134年,这是中外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颗新星。
自殷代至1700年为止,我国共记录了大约90颗新星和超新星。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1054年出现在金牛座天关星附近的超新星,两年以后变暗。1572年出现在仙后座的超新星,最亮的时候在当时的中午肉眼都可以看见。《明实录》记载:
隆庆六年十月初三日丙辰,客星见东北方,如弹丸……历十九日壬申夜,其星赤**,大如盏,光芒四出……十月以来,客星当日而见。
我国的这个记录,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我国历代古籍中还有天气、气象的记载。夏代已经推断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
崖岩画中有与社石相关的正南北线。
商代关注不同天气的不同现象。甲骨文中有关于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和描述。
西周时期用土圭定方位,并且知道各种气象状况反常与否,均会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影响。《诗经·幽风·七月》,记载了天气和气候谚语,有关于物候的现象和知识;《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
春秋时期,秦国医学家医和开始将天气因素看作疾病的外因;曾参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春秋》将天气反常列入史事记载;《孙子兵法》将天时列为影响军事胜负的5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指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
战国时期,重视气象条件在作战中的运用。庄周提出风的形成来自于空气流动的影响,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以使水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详细说明了气候、季节等与养生和疾病治疗间的关系。
秦代形成相关的法律制度,各地必须向朝廷汇报雨情,以及受雨泽或遭遇气象灾害的天地面积。在《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大类。
汉代列出了与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且出现了测定风向及其他天气情况的仪器。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经学大师董仲舒指出了雨滴的大小疏密与风的吹碰程度有关。
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指出雷电的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提出梅雨、信风等名称。
三国时期,进一步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数学家赵君卿注的《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
两晋时期,“相风木鸟”及测定风向的仪器盛行。东晋哲学家姜芨指出贴近地面的浮动的云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
南北朝时不仅了解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开始探索利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季“九九”为一年里最冷的时期。
隋唐及五代时期,医学家王冰根据地域对我国的气候进行了区域
划分,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的。隋代著作郎杜台卿《玉烛宝典》,摘录了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乙巳占》,记载测风仪的构造、安装及用法。
宋代对于气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详细,在雨雪的预测及测算方面更为精确。
北宋地理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涉及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州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南宋绍兴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4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清代译著《测候丛谈》,用“日心说”,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变热以及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岁月推移,天象更迭。我们祖先辛勤劳动,留下宝贵的天象记录,无一不反映出先人孜孜不倦、勤于观测的严谨态度,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辉。这些,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对今后更深刻地探索宇宙规律,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江南地区指哪里?
问题一:江南地区包括哪些省,城市? 经济文化上的江南专指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上海以及钱糖江以北的
地理上的江南就是指长江以南,但是经济和文化上的江南是一个特定称谓,是专门称呼经济自古就发达和文化出色的并且在地理上必须是水乡的地方,江南之所以是江南,就是因为是水乡,江南的文化就是水文化上孕育的吴文化和淮扬文化,而且江南必须是自古富蔗的地方。一个字,水,象安徽江西湖南浙江钱糖江以南这样的地方是水乡吗?有苏南那样水乡气息吗,有苏南那样发达的经济吗,有苏南那样的自古富蔗吗?有苏南那样的水乡吴文化吗?没有就是了,这些地方仅仅是地理上的江南(长江以南)而已,而经济文化上的江南专指江苏的扬州,苏南(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上海,嘉兴和湖州(包括钱江以北杭州),什么绍兴宁波温州,都是越地,都是山区,不是吴地也不是水乡平原,所以不是特定称谓上的江南,还有安徽江西湖南,穷就一个字,既不是水乡,都是山区,又不是吴文化或者淮扬文化,怎么是江南呢?
为明确江南的地理区位,写个流程图。
特定称谓的江南:
中心:江苏苏南苏锡常,太湖金三角。
吴文化鼻祖,水乡平原文化,中国2000年的经济重心,
中国自古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江南一词最先就是形容苏南的。
副中心1:江苏苏南的南京,镇江。
水乡文化,皇城故都,兼有淮扬文化和吴文化。
2:江苏苏中的扬州(包括淮安,泰州,和南通)
水乡平原淮扬文化,是历史上唯一能和苏南比及的经济发达之地。
3:浙江嘉兴,湖州和钱江以北的杭州,
水乡吴文化,是苏南吴文化开拓地(说难听点就是苏南殖民地)
支流:明清时安徽的徽州算是可以,但咎其现在经济实在无法和江苏或是浙北相提并论,所以现代很少人提它是江南。
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浙南地区都是越地,而且都是山区,不是水乡,和苏南文化差异太大,虽然是长江以南,虽然高山很秀丽,但不是文人和经济学家笔下特定称谓的江南。
什么湖南什么江西,说起来更离谱了,说地理江南无所谓,但真向经济江南文化江南上硬靠,真的很牵强,是水乡平原吗?是吴文化吗?经济自古发达吗?不客气说,根本和江南一点边都不搭,还整天喊着江南两个字不放,比苏南喊得还响亮,对此苏南人只会说一个词语:痴鬼(痴婆子)。
问题二:江南指的是哪些地方? 广义的江南: 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苏南、浙江、安徽长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长江以南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均位于小江南以外的大江南地带。
狭义的江南大致指苏南和浙北地区,但具体范围并不很明确。这个概念大概从唐末开始,到明清时期成型。最明确的江南核心地带,大致只包括太湖周边的几个城市:苏州、杭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传统的江南六府)南京、镇江、常熟等。上海由于和苏南浙北文化相近以及历史的渊源,在现代概念中也基本被纳入小江南范围。而地处江北的扬州、经济文化形同江南、故有比江南更江南之说、在各大网站选举代表江南的城市、扬州仅次苏杭二州、可见大家对扬州的认同!同时皖南的芜湖等地、由于文化原因、江南认知度也很高!而钱塘江流域的绍兴等地、才子佳人辈出、散发出浓浓的江南的温柔、基本也属于狭义江南范围!简言之狭义的江南是以苏杭二州为中心、经济文化相近的苏南浙北一带!
问题三:江南主要指的是哪一地区。 江南,字面义为江之南面。“江”在汉语中有特指大江,即长江。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区域大致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历史学者冯贤亮称,“就地域上讲,江南无疑是近世以来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但是,关于江南一词的定义及其运用,自古及今,就从未统一过。”
行政区名
1.道名。唐贞观十道之一,也是江南之名称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行政区划上。江南道辖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重庆江南一部分和贵州东北部地区。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为东、西两道:东道治苏州(今苏州市),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福建两省。西道治洪州(今南昌市),辖今湖南湘水、资水流域以东和东道以西地域。其沅水流域以西则分置黔中道。
2.路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江宁府(今南京市)。辖今江西全省、江苏长江以南,镇江市、大茅山、长荡湖一线以西和安徽长江以南部分及湖北阳新、通山等县地。天禧四年(1020年)分东、西两路;东路治江宁府,辖今安徽、江苏的镇江市、大茅山、长荡湖一线以西的长江以南及江西鄱阳湖以东地区。西路治洪州,辖今江西鄱阳湖、鹰厦铁路线以西全部、及湖北阳新、通山等县地。
3.古省名。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明 南直隶置。治江宁府(今南京市)。熙康六年(1667年)分为江苏、安徽两省。但分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习惯上仍合称这两省为江南省。需要指出的是该省包括了大片苏北和淮北等江北地区。
编辑本段历史渊源
历史上的江南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和江西一带。唐朝设立江南道,后来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东地区成为江南的专称(即小江南或狭义的江南),江南道地区成为广义的江南(即大江南)。
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为:唐朝以前,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唐太宗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宋朝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南京一带)。 清初(1645-1667)设立江南省,但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区。后分为江苏省、安徽省。
狭义的江南和广义的江南
广义的江南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除去湖南南部、江西南部、贵州和福建的江南道。包括狭义的江南、江西以北、湖北长江以南和湖南北部地区。但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在古代较多使用,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市的事。广义的江南在现代也使用,比如天气预报中的江南就指广义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中所说的江南为广义上的江南。
狭义的江南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杭州一带为核心地带,包括长江以南安徽省东南、江西省西部、浙江省大部分地区、江苏南部。长江下游以北部分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也被看作是文化意义上的江南地域的组成;而并非长江流域却被认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地区等。南京虽然地处长江以南,但是不属于江南。江南地区有特定的语言和文化,基本都说吴语。
另:
《宋书》记载:......>>
问题四:江南是指哪里 所谓江南:一般泛指“长江以南”。春秋、战国、秦汉、一般指以湖北以南的江南部分包括湖南、江西一带,近代专指苏南和浙江一带。另:唐贞观十道,江南道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江苏的镇江以东南和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
故,不包括扬州这句是正确的。 扬州的确在江北,而且,扬州一直并没有特别好的称呼,皆是烟花柳巷,销金之地,更何况盐商驻地。除了近代朱自清一力推荐,鲜有人认为扬州属于江南。
江南,是指被文人所美化了的地区。主要是以苏、杭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的地区。
问题五:江南到底包括哪些区域? 现在通常所指的江南,是以南京至苏州一带为核心,包括长江以南安徽、江西、浙江的部分地区,即江苏南部和浙北、皖南、赣北地区;狭义上的江南尤其指以苏南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地区。
问题六:“江南”是指中国哪个地方? hands
经济文化上的江南专指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上海以及钱糖江以北的
地理上的江南就是指长江以南,但是经济和文化上的江南是一个特定称谓,是专门称呼经济自古就发达和文化出色的并且在地理上必须是水埂的地方,江南之所以是江南,就是因为是水乡,江南的文化就是水文化上孕育的吴文化和淮扬文化,而且江南必须是自古富蔗的地方。一个字,水,象安徽江西湖南浙江钱糖江以南这样的地方是水乡吗?有苏南那样水乡气息吗,有苏南那样发达的经济吗,有苏南那样的自古富蔗吗?有苏南那样的水乡吴文化吗?没有就是了,这些地方仅仅是地理上的江南(长江以南)而已,而经济文化上的江南专指江苏的扬州,苏南(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上海,嘉兴和湖州(包括钱江以北杭州),什么绍兴宁波温州,都是越地,都是山区,不是吴地也不是水乡平原,所以不是特定称谓上的江南,还有安徽江西湖南,穷就一个字,既不是水乡,都是山区,又不是吴文化或者淮扬文化,怎么是江南呢?
为明确江南的地理区位,写个流程图。
特定称谓的江南:
中心:江苏苏南苏锡常,太湖金三角。
吴文化鼻祖,水乡平原文化,中国2000年的经济重心,
中国自古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江南一词最先就是形容苏南的。
副中心1:江苏苏南的南京,镇江。
水乡文化,皇城故都,兼有淮扬文化和吴文化。
2:江苏苏中的扬州(包括淮安,泰州,和南通)
水乡平原淮扬文化,是历史上唯一能和苏南比及的经济发达之地。
3:浙江嘉兴,湖州和钱江以北的杭州,
水乡吴文化,是苏南吴文化开拓地(说难听点就是苏南殖民地)
支流:明清时安徽的徽州算是可以,但咎其现在经济实在无法和江苏或是浙北相提并论,所以现代很少人提它是江南。
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浙南地区都是越地,而且都是山区,不是水乡,和苏南文化差异太大,虽然是长江以南,虽然高山很秀丽,但不是文人和经济学家笔下特定称谓的江南。
什么湖南什么江西,说起来更离谱了,说地理江南无所谓,但真向经济江南文化江南上硬靠,真的很牵强,是水乡平原吗?是吴文化吗?经济自古发达吗?不客气说,根本和江南一点边都不搭,还整天喊着江南两个字不放,比苏南喊得还响亮,对此苏南人只会说一个词语:痴鬼(痴婆子)。
问题七:江南的范围是什么?什么地方属于江南? 江南,字面义为江之南面。“江”在汉语中有特指大江,即长江。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区域大致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历史学者冯贤亮称,“就地域上讲,江南无疑是近世以来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但是,关于江南一词的定义及其运用,自古及今,就从未统一过。”
历史上的江南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和江西一带。唐朝设立江南道,后来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东地区成为江南的专称(即小江南或狭义的江南),江南道地区成为广义的江南(即大江南)。
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为:唐朝以前,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唐太宗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宋朝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南京一带)。 清初(1645-1667)设立江南省,但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区。后分为江苏省、安徽省。
狭义的江南和广义的江南
广义的江南的定义初始于唐朝的江南道区划,指整个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地区,即除去湖南南部、江西南部、贵州和福建的江南道。包括狭义的江南、江西以北、湖北长江以南和湖南北部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在古代较多使用,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市的事。广义的江南在现代也使用,比如天气预报中的江南就指广义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中所说的江南为广义上的江南。
现在特指的江南为狭义的江南(小江南),即除去福建省与浙南的江南东道,是以太湖周边为核心地带,包括苏州、常州、无锡和杭州等。南京在古代也是小江南的核心地带,但由于居民操江北话的缘故,在现代常不被吴语区认为是小江南的组成。长江下游以北部分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也曾被看作是江南核心地区。而并非长江流域却有时被认为是小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地区
问题八:江南指哪里?长江以南吗? 地理上的江南是指长江三角洲,包括扬州、镇江、南京、无锡、丹阳、上海、苏州、杭州、
湖州、绍兴等这一大块地方。文化上的江南则范围还要广一些,包话安徽南部、苏南、浙北等地
何处是江南
“江南”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其现代意义起源于唐朝。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道,其中就有江南道。唐玄宗又将江南道细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此后,地道的江南的中心逐渐稳定在今苏南、浙北一带,直至今天
从“江东”、“江左”到“江南”
在古往今来如恒河沙数般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所指的地域范围与后来大相径庭,那时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朝。这个地方起先是被叫作“江东”的。霸王别姬的故事中,英武多情的楚霸王项羽被流氓皇帝刘邦击败,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宁愿选择自刎也不愿意逃回老家,那个“江东”指的其实就是后世的“江南”。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右代西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在公私文书及各类著作、文学作品中使用十分频繁。
从“江东”、“江左”而变为“江南”,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唐初政区实行州县二级制,由于州的数量太多,达300多个,中央 *** 管理起来很麻烦―――据说唐太宗苦于记各州长官们的名字记不住,只好将它们写在屏风上。于是,他在即位之初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便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由于这一次区划的数目实在太少,南方各区大多过于广袤,到了风流天子唐玄宗的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将道的数目增加到15个。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被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的“地域歧视”
唐朝人对于各区域的观念是非常有意思的。当时的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动不动就把南北挂在嘴边,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如“江南花柳从君咏,塞北烟尘我独知”(王智兴)之类。
“塞北”我们知道那是从辽水之东一直绵延到贺兰山、六盘山以西的一个漫长而辽阔的地带,那里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寒冷、风沙、荒漠,以及残酷的人文环境如战争、白骨。而江南呢,从空间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一个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太行山以东)与关中的对立,两个地方的人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在宴席上谈起山东人如何如何、关中人又如何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有个大臣叫张行成的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过来。
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用说,因为地多瘴疠,当时中原人觉得去那里顶多只能捡回来半条命。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西南一隅,有“蜀道难”之称,给人的印象也不太好。海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扬州算不算“江南”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来的是“江淮”。但是,这个地名包含着这层涵义已经是到了......>>
清明节各地祭拜祖先的方式
回答者: 街角的誓言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5 10:54
韩国:扫墓不烧纸钱
韩国人扫墓,主要是在墓前摆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后行礼祭拜,从来没有点火烧纸给阴间送钱的概念
清明节在韩国不是公共期,当然,在韩国为父母修墓是大事,哪怕像三星那样以管理苛刻闻名的大公司,也不会拒绝员工为修墓而递上去的条。
日本:怀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节时请灵送灵以外,平时去寺庙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御盆节时的东京很冷清,几乎不堵车,有点像春节时的北京城。因为许多人都会回到老家去祭祖。”老家在神奈川县横滨、工作在崎玉县的堀荣一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日本也有和中国的清明节相似的节日,叫盂兰盆节(简称御盆节)。日本各地习俗不同,御盆节时间也不同。东京地区大多是每年7月15日举行,也有的地方是在8月15日。据他介绍,虽然不是法定节日,但是绝大部分公司在每年制定期时,都会考虑到回乡祭祖的因素,给大家放。短的3天,长的有10天。
既怀念祖先也孝敬老人
新加坡:祭祖传统不敢丢
东南亚地区华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它的形成与华人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可以说南来华人都是这么凝聚起来的
山西:
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习惯称为“鬼节”。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 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清明节,全省盛行“打秋千”。时间讲究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出山后开始,姑娘、媳妇们都要一展风姿。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活动。传说清明前后,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人是不敢与鬼争的。虽然荒唐,却也反映了对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亲人能够与生者同乐的传统心理。
清明节,全省还盛行放风筝。田间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欢乐的孩童,手牵长线奔跑竞比。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最大特点。
清明节前后,还要过“三月三”。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亦称为“三巳”。三国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袭至今。
《 后汉书·礼仪志上 》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后来则变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边游玩饮宴的习俗。山西旧有“三月三日天气新,汾河两岸皆丽人”的说法。
三月三日,民间多进行踏青活动。晋南地区妇女用柳条鞭打卧室墙壁,称为“摔蝎子”。打完后,再贴一张“观音杨柳符”,用以禁蝎。晋北地区禁蝎,习惯在谷雨节。家家墙上都要贴“谷雨禁蝎贴”,灶神位贴公鸡吃蝎子的画,名为“谷雨鸡”。贴与画上还配以禁蝎谚语(亦称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万民,每逢谷雨日,定拿蝎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间也演变成祀神活动。北部地区有祀“真武神”与“西王母”两种,祀王母称作“蟠桃会”。南部地区大多为祭祀“华佗”。襄汾习俗到华佗庙焚香,每人要敬献一只雄鸡,并用针刺鸡冠淌血以祭祀,俗称“千鸡会”。
三月三日,晋东南地区妇女习惯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称为斩百病。晋西北地区则在谷雨节前后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饵,蒸面成块,称为“榆钱傀儡”。吃起来软美可口。
三月三日,晋北地区民间习惯做醋。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舟山:
扫墓 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虽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这些资料。
回答者: wjy870105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5 13:04
韩国:扫墓不烧纸钱
韩国人扫墓,主要是在墓前摆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后行礼祭拜,从来没有点火烧纸给阴间送钱的概念
日本:怀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节时请灵送灵以外,平时去寺庙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回答者: 街角的誓言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5 10:54
韩国:扫墓不烧纸钱
韩国人扫墓,主要是在墓前摆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后行礼祭拜,从来没有点火烧纸给阴间送钱的概念
清明节在韩国不是公共期,当然,在韩国为父母修墓是大事,哪怕像三星那样以管理苛刻闻名的大公司,也不会拒绝员工为修墓而递上去的条。
日本:怀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节时请灵送灵以外,平时去寺庙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御盆节时的东京很冷清,几乎不堵车,有点像春节时的北京城。因为许多人都会回到老家去祭祖。”老家在神奈川县横滨、工作在崎玉县的堀荣一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日本也有和中国的清明节相似的节日,叫盂兰盆节(简称御盆节)。日本各地习俗不同,御盆节时间也不同。东京地区大多是每年7月15日举行,也有的地方是在8月15日。据他介绍,虽然不是法定节日,但是绝大部分公司在每年制定期时,都会考虑到回乡祭祖的因素,给大家放。短的3天,长的有10天。
既怀念祖先也孝敬老人
新加坡:祭祖传统不敢丢
东南亚地区华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它的形成与华人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可以说南来华人都是这么凝聚起来的
山西:
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习惯称为“鬼节”。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 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清明节,全省盛行“打秋千”。时间讲究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出山后开始,姑娘、媳妇们都要一展风姿。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活动。传说清明前后,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人是不敢与鬼争的。虽然荒唐,却也反映了对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亲人能够与生者同乐的传统心理。
清明节,全省还盛行放风筝。田间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欢乐的孩童,手牵长线奔跑竞比。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最大特点。
清明节前后,还要过“三月三”。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亦称为“三巳”。三国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袭至今。
《 后汉书·礼仪志上 》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后来则变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边游玩饮宴的习俗。山西旧有“三月三日天气新,汾河两岸皆丽人”的说法。
三月三日,民间多进行踏青活动。晋南地区妇女用柳条鞭打卧室墙壁,称为“摔蝎子”。打完后,再贴一张“观音杨柳符”,用以禁蝎。晋北地区禁蝎,习惯在谷雨节。家家墙上都要贴“谷雨禁蝎贴”,灶神位贴公鸡吃蝎子的画,名为“谷雨鸡”。贴与画上还配以禁蝎谚语(亦称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万民,每逢谷雨日,定拿蝎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间也演变成祀神活动。北部地区有祀“真武神”与“西王母”两种,祀王母称作“蟠桃会”。南部地区大多为祭祀“华佗”。襄汾习俗到华佗庙焚香,每人要敬献一只雄鸡,并用针刺鸡冠淌血以祭祀,俗称“千鸡会”。
三月三日,晋东南地区妇女习惯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称为斩百病。晋西北地区则在谷雨节前后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饵,蒸面成块,称为“榆钱傀儡”。吃起来软美可口。
三月三日,晋北地区民间习惯做醋。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舟山:
扫墓 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虽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这些资料。
回答者: wjy870105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5 13:04
韩国:扫墓不烧纸钱
韩国人扫墓,主要是在墓前摆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后行礼祭拜,从来没有点火烧纸给阴间送钱的概念
日本:怀念不只在清明 回答者: 街角的誓言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5 10:54
韩国:扫墓不烧纸钱
韩国人扫墓,主要是在墓前摆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后行礼祭拜,从来没有点火烧纸给阴间送钱的概念
清明节在韩国不是公共期,当然,在韩国为父母修墓是大事,哪怕像三星那样以管理苛刻闻名的大公司,也不会拒绝员工为修墓而递上去的条。
日本:怀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节时请灵送灵以外,平时去寺庙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御盆节时的东京很冷清,几乎不堵车,有点像春节时的北京城。因为许多人都会回到老家去祭祖。”老家在神奈川县横滨、工作在崎玉县的堀荣一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日本也有和中国的清明节相似的节日,叫盂兰盆节(简称御盆节)。日本各地习俗不同,御盆节时间也不同。东京地区大多是每年7月15日举行,也有的地方是在8月15日。据他介绍,虽然不是法定节日,但是绝大部分公司在每年制定期时,都会考虑到回乡祭祖的因素,给大家放。短的3天,长的有10天。
既怀念祖先也孝敬老人
新加坡:祭祖传统不敢丢
东南亚地区华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它的形成与华人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可以说南来华人都是这么凝聚起来的
山西:
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习惯称为“鬼节”。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 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清明节,全省盛行“打秋千”。时间讲究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出山后开始,姑娘、媳妇们都要一展风姿。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活动。传说清明前后,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人是不敢与鬼争的。虽然荒唐,却也反映了对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亲人能够与生者同乐的传统心理。
清明节,全省还盛行放风筝。田间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欢乐的孩童,手牵长线奔跑竞比。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最大特点。
清明节前后,还要过“三月三”。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亦称为“三巳”。三国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袭至今。
《 后汉书·礼仪志上 》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后来则变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边游玩饮宴的习俗。山西旧有“三月三日天气新,汾河两岸皆丽人”的说法。
三月三日,民间多进行踏青活动。晋南地区妇女用柳条鞭打卧室墙壁,称为“摔蝎子”。打完后,再贴一张“观音杨柳符”,用以禁蝎。晋北地区禁蝎,习惯在谷雨节。家家墙上都要贴“谷雨禁蝎贴”,灶神位贴公鸡吃蝎子的画,名为“谷雨鸡”。贴与画上还配以禁蝎谚语(亦称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万民,每逢谷雨日,定拿蝎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间也演变成祀神活动。北部地区有祀“真武神”与“西王母”两种,祀王母称作“蟠桃会”。南部地区大多为祭祀“华佗”。襄汾习俗到华佗庙焚香,每人要敬献一只雄鸡,并用针刺鸡冠淌血以祭祀,俗称“千鸡会”。
三月三日,晋东南地区妇女习惯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称为斩百病。晋西北地区则在谷雨节前后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饵,蒸面成块,称为“榆钱傀儡”。吃起来软美可口。
三月三日,晋北地区民间习惯做醋。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舟山:
扫墓 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虽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这些资料。
回答者: wjy870105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5 13:04
韩国:扫墓不烧纸钱
韩国人扫墓,主要是在墓前摆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后行礼祭拜,从来没有点火烧纸给阴间送钱的概念
日本:怀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节时请灵送灵以外,平时去寺庙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除了在御盆节时请灵送灵以外,平时去寺庙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谁能给我一些初中生好的作文开头与结尾啊。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信念是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它,就只是一堆散乱的砖瓦;信念是滔滔大江的河床,没有它,就只有一片泛滥的波浪;信念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没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冷的柴把;信念是远洋巨轮的主机,没有它,就只剩下瘫痪的巨架。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多少笑声都是友谊唤起的,多少眼泪都是友谊揩干的。友谊的港湾温情脉脉,友谊的清风灌满征帆。友谊不是感情的投资,它不需要股息和分红。(友谊可以换其他词语)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撷世间最重的———毅力。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如果说生命是一株苍茂的大树,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鸟。
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就是那深扎的树根,就是那扇动的翅膀。没有信念,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信念,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划线处可以换其他词语)
●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 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快乐=物质/欲望。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快乐方程式。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大,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古话“知足常乐”。反之,如果一个人的物质消费有限,而欲望无穷大,将会怎样呢?路瓦栽夫人有那么多“梦想”,又有那么多“陶醉”,她怎么能不痛苦、伤心呢?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他各自用上帝给他的声音。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爱,有的时候不需要山盟海誓的承诺,但她一定需要细致入微的关怀与问候;爱,有的时候不需要梁祝化蝶的悲壮,但她一定需要心有灵犀的默契与投合;爱,有的时候不需要雄飞雌从的追随,但她一定需要相濡以沫的支持与理解。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即使青春是一枝娇艳的花,但我明白,一枝独放永远不是春天,春天该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青春是一株大地伟岸的树,但我明白,一株独秀永远不是挺拔,成行成排的林木,才是遮风挡沙的绿色长城。即使青春是一叶大海孤高的帆,但我明白,一叶孤帆很难远航,千帆竞发才是大海的壮观。
●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她都不会在你背后留有空白;生命也不是一次彩排,走得不好还可以从头再来,她绝不给你第二次机会,走过去就无法回头。
●试试看——不是像企鹅那样静静的站在海边,翘首企盼机会的来临,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的翻飞盘旋,执著的寻求。
试试看——不是面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
试试看——不是拘泥于命运的禁锢,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奋力敲击其神秘的门扉,使之洞开一个新的天地。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经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黄金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漏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梨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
●春蚕死去了,但留下了华贵丝绸;蝴蝶死去了,但留下了漂亮的衣裳;画眉飞去了,但留下了美妙的歌声;花朵凋谢了,但留下了缕缕幽香;蜡烛燃尽了,但留下一片光明;雷雨过去了,但留下了七彩霓虹。
●《太阳每天都不辞劳苦地升起》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
●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
宽容,是一种豁达,是比海洋和天空更为博大的胸襟,是宽广和宽厚的叠加,延续和升华。宽容有度,宽容无价,宽以待人,这是人生处世的基本法则。
满分作文精彩结尾20例
●01、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
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在这个世界上,
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
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直面苦难》
●02、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03、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04、虽然你现在还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之后,终会占有蓝天。
●05、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06、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卓绝。从卓绝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阴郁的影子。
●07、坚持的昨天叫立足,坚持的今天叫进取,坚持的明天叫成功。
●08、如果只看到太阳的黑点,那你的生活将缺少温暖;如果你只看到月亮的阴影,那么你的生命历程将难以找到光明;如果你总是发现朋友的缺点,你么你的人生旅程将难以找到知音;同样,如果你总希望自己完美无缺,设你的这一愿望真的能如愿以偿,那么你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09、喜马拉雅直冲霄汉,可上面有攀爬者的旗帜;撒哈拉沙漠一望无垠,可里面有跋涉者的脚印;阿尔卑斯山壁立千仞,可其中有探险者的身影;雅鲁藏布江湍急浩荡,可其中有勇敢者的故事。
●10、流逝的日子像一片片凋零的枯叶与花瓣,渐去渐远的是青春的纯情与浪漫。不记得曾有多少雨飘在胸前风响在耳畔,只知道沧桑早已漫进了我的心爬上了我的脸。当一个人与追求同行,便坎坷是伴,磨难也是伴。
●1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命有否泰变化,年有四季更替,熬过长夜,你便能见到黎明,饱受痛苦,你便能拥有快乐,耐过寒冬,你便无须蛰伏,落尽寒梅,你便能企盼新春。
●12、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13、或许是命运的不幸注定要将自己缤纷多彩的梦撞碎;或许是天地的无情终归要将自己继日的辛勤当做泡影放飞,或许是许许多多的难以理解却又实实在在的障碍与挫折早已将意气丰发的拼搏与百折不挠的进击化为道道忧愁阵阵孤寂,那么就请在凄惨中反省我们自己吧!
●14、“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隔那刚刚萌芽的。
●15、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双眼睛都嵌进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条泛着清丽的旋律的小溪都闪烁着美的光辉。不要空叹人世的无奈,且用美丽的心情来看待人世的繁华多彩,细细品味那无处不在的美吧!
●16、也许你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
也许你只是一条涓涓小溪,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也许你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终会翱翔蓝天。
●17、当雏鹰尚嗷嗷待哺于巢穴之中,观望蓝天白云之时,它已有了梦想,那就是振翅九霄,与蓝天搏击,与白云共舞;当骏马休憩于栅栏之中,昂首长嘶之时,它也已有了梦想,那就是奋蹄原野,驰骋天下。
●18、冰雪覆盖的时候,我们需要一团火来取暖;暗夜无边的时候,我们需要点点星光来取暖;前途茫茫时,我们需要一盏航灯来取暖……四季轮回,心里滤不去的是烦恼和忧愁,脚下略不去的是艰辛和伤痛。寒天冷日,让我们用什么来温暖迎风而立的自己?留些真诚给自己取暖吧!
●19、大海如果失去巨浪的翻滚,也就失去了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也就失去了壮美;人生如果失去了真实的历程,也就失去了意义。
●20、一条幽径,曲折迂回中总会激起心旷神怡的向往;一波巨澜,潮起潮落时更能叠出惊心动魄的鸣响;一个故事,遗憾悲婉里才有肝肠寸段的凄凉;一种人生,跌宕困顿中方显惊世骇俗的豪壮。
古人如何预测天气
1、结合节气: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再根据自己天气变化的一些经验,然后总结起来一定的天气变化规律。比如:“疙瘩云,晒死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一些就类似于天气预报的谚语。
2、我国最早的诗歌《诗经》——《邶风·北风》中曾记录了人们的看天气的经验“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里里面所讲的“雱”,就辊雨雪盛大的样子;而“喈”则是风疾的形容;“霏”是雨雪纷飞。这句诗歌的意思是“寒冷的北风吹到、风大,带来的雨雪也大。”
扩展资料1、据一些史料显示,在汉代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试着用一些科学的方式来预测天气了。比如,元末明初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一书中说:“如果质量很好的干洁弦线,忽然自动变松宽了,是因为琴床潮湿的缘故;出现这种现象,预示着天将阴雨。”
2、到了东汉的时候,还出现了一个天文学家张衡,他曾经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此方法是:在空旷的地上,立一根五丈高的杆子;在杆子上,装一只可灵活转动的铜鸟;然后,便可以依据铜鸟的转动方向,而确定风吹来的方向。
古人怎么看天气
我国古代气象科学的成就
观测天气气候的变化,是人类最早从事的科学活动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气象科学开始萌芽。相传我国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黄帝时代,就设有专人从事气候观测。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帝尧时代,还设立了专门掌管天文和气象的官职(我国古代天气和气象是一起的),这一官职历代相沿。到清朝时称为“钦天监监正”,是掌管天文、气象的最高官员。我国古代曾为世界气象科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夏代(公元前22世纪━前17世纪):
夏代前期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有关的正南北线,由此可以推断二分二至。利用天象、物候进行农事活动。
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前11世纪):
很重视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当时用 甲骨文表述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还利用占卜来预求天气信息(可长达十天),有季节、八方位等概念。
西周时代(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
能用土圭定方位,并知不论“雨、旸<晴天>、燠<热>、寒、风”五类气象状况是否反常,均与农牧业生产有密切关系。在《诗经?幽风?七月》记有一年各月物候现象和知识,已有天气谚语和气候谚语的记载,。周初完成的<<夏小正>>一篇,为我国最早的物候学专著。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一书开始把天气反常列史事记载的重要内容之一。秦国人医和已将六种天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反常作为病的外因看待。曾参(公元前505年至前435年)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管仲不仅认识到植物生长种类与地势高下及地下水深浅的关系,还提出了齐国三十节气的划分。《孙子兵法》把天时(“阴阳、寒暑、时制也”)作为军事胜负的五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提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2年):
军事气象学有所发展。主张利用气象条件战胜之。庄周(公元前369年至前286年)指出风是空气的流动,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使水面悄悄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说明季节、气候、天气与养生、疾病、病因、治疗的关系,并提出候、气、时、岁等 概念,其中涉及到一些气象病因的人体病理学问题。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是我国大统一时期,已规定各地需向中央上报雨情的法律制度(《秦侓十八种?田侓》)。规定各地雨后要及时书面报告受雨泽和受益(受 雨、抽穗)及受灾(旱、涝、风、雨之灾)的田地面积。《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类,对云进行了简单的分类。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19年):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列有和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提到测风仪器“伣、铜凤凰、风铜鸟”三种测定风向仪器和“天平式土灰测湿计”。董仲舒在《董胶西集雨雹对》中指出雨滴大小疏密与风吹碰并雨滴的成度有关。王充在《论衡》中批驳当时关于雷电形成方面的迷信观点,指出雷电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后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提出了梅雨、信风等名称。蔡邕在《月令章句》中对虹的形成指出,它是“阴阳交接之气、著于形色者也。常依阴云而昼见于日冲。无云不见”。
三国时(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赵君卿注《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
晋代(公元281年━公元419年):
晋代相风木鸟(风向器)盛行,多装置在城墙上及天文部门内,也有设在太仆寺(交通部门)的。周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东晋姜芨指出近地面游气(蒙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集当时农业气象之大成。提出了熏烟防霜及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把七十二候列入历书。沈怀远《南越志》最早提到台风,当时称为“飓风”或“惧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九九为一年最冷期。
隋代(公元581年━公元617年):
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为月令的书,按月摘录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6年):
天文学家李淳风的《乙已占》,载有相风木鸟的构造,安装及用法,指出该木鸟口衔一支花,风来鸟首向之,花会旋转。根据风对树木的影响,订出八个风力等级。唐医学家王冰,在整理注释《黄帝内经素问》时,曾对国内气候进行过区域划分,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的人。
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59年):
莘七娘在纸灯下燃松脂使之飞升,以此作军事讯讯号,即后世所谓的“孔明灯”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8年):
最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对气象学有不少创见,其所著《梦溪笔谈》,涉及气象及节气历法的内容有25则,其中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四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由不同形状的承雨雪器皿中所积雨雪,求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7年)和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3年):
元代和明代十分重视农业。元时司农司官编的书中,均包含丰富用业气象学内容。
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化名)来到中国,同时也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高一志与韩云合撰《空际格致》一书,由于书中大部分讲的是气象现象及其特征和形成原理,应将它看作是最早介绍当时欧洲气象知识的专著。在此基础上,明朝进士熊明遇在《格致草》一书中曾依西洋科学原理,辩析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所由。他设计的《日火下降、旸气上升图》,仅用一张图就系统地说明对流天气的形成。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西方气象知识传入中国后,由于中西气象理论的接触,必互相渗透。因此,明末清初的中国科学家在思考气象问题时,受到西方气象理论的影响,对中国气象的发展注入许多新的思想和理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自此以后,我国的气象科学与西方气象科学已融为一炉,很难再有中西之分了。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1871年由金楷理(Kreyer,Carl T.)与华蘅芳合译的《测候丛谈》一书。此书已用“日心说”,而不用“三际”理论,它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加热地面、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