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尔泰山岩画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哪些?

2.中国新疆岩画出现了什么染料绘制在石块上?

3.阿尔泰山岩画《多阿特沟放牧图》共有放牧图几幅?

4.阿尔泰山在哪里属于哪个省

5.阿尔泰山岩画《玉衣塔斯放牧图》描绘的情景是什么样子的?

6.新疆岩画是什么?

7.岩画 学术研究

8.阿尔泰山奥克孜拜克、杜拉特岩画在构图中有什么特点?

9.阿尔泰山岩画《博塔毛音围猎放牧图》描绘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

阿尔泰山岩画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哪些?

阿尔泰山岩画天气_阿尔泰山风景

阿尔泰山岩画有很多十分优秀的作品,其中有一些非常富有代表性。

《唐巴拉塔斯狩猎图》位于阿尔泰山东段南麓、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唐巴拉塔斯村,海拔1000米的半山腰山岩上一岩洞内,洞壁上赭绘了一幅祭祀狩猎图。

《唐巴拉塔斯狩猎图》赭绘猎人两个、野骆驼一头、野马一匹、男女舞蹈者30人、脚印一个、印记一个。

两个猎人一个赭绘于洞前右壁拐弯处,一个赭绘于洞的右壁稍前处。右壁稍前处的猎人为一女性,她有三根角饰,手持弓箭,身躯呈三角形,两脚叉开,。女猎人左面有一头野骆驼和一匹野马。

洞前右壁拐弯处的猎人为男性,他头戴尖顶帽,手持弓箭,两脚叉开,正挽弓搭箭瞄准前方。此人有尾饰,身躯直桶形。

《徐云恰耳狩猎放牧图》位于杜热乡徐云恰耳海拔890米处。

《迦肯村牧犬看羊图》在杜热乡迦肯村一的岩石上,画面凿刻着一条牧犬和两只北山羊。

《博塔毛音围猎放牧图》位于富蕴县的喀拉通克乡博塔毛音。“围猎图”凿刻在岩石上。图上共凿刻9个骑马人、一个徒步猎人、一个有尾饰的男子、一只猎犬、两只鹿、一匹马、一头大骆驼、30多只大角羊、一只狼。画面中间有一只形象突出的大骆驼。

《多阿特沟放牧图》共有放牧图3幅,在阿勒泰市汉达尕特乡多阿特沟一座山崖顶上,东面向阳。

《杜拉特沟狩猎放牧图》位于阿勒泰市康布铁堡乡杜拉特沟,其中有“狩猎图”一幅凿刻着一个步猎者及大小3只北山羊。步猎者位于画面左下方,正瞄射的前面的一只山羊。位于猎人右上方的一大一小两只山羊,见状后吓得不知所措,只好原地不动呆立着。

《科曲塔斯牧猎图》位于阿勒泰市克木齐乡科曲塔斯,凿刻着一个持弓猎人、3只野鹿、3只北山羊、一只狐狸;一个骑马牧童、一只牧犬、10多只大角羊。

《玉衣塔斯放牧图》位于阿勒泰市克木齐乡玉衣塔斯,,凿刻着一个骑马牧人及鹿、羊各一只、野猪一头。

《将军山狩猎图》在阿勒泰市旁将军山一块岩石上,凿刻的是一幅单人狩猎图。

新疆阿尔泰山岩画群

中国新疆岩画出现了什么染料绘制在石块上?

中国新疆岩画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及其支脉的山崖、石块上,以岩刻为主,也有用赭红色染料绘制的。阿尔泰山岩画的图像以动物形象为主,有牛、马、鹿、驼、羊、狼、狗、狐狸等。射猎场面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骑猎画面,表现得生动传神。另外,还有舞蹈场面及生殖崇拜等内容。除此之外,巴尔达库尔岩画、呼图壁岩画等,许多内容是表现生殖崇拜,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男性在人类生殖繁衍中所占的地位,其中不少男性形象,将官表现得十分突出。

阿尔泰山岩画《多阿特沟放牧图》共有放牧图几幅?

阿尔泰山岩画《多阿特沟放牧图》有一幅图中共有骑牛牧童一个、鹿两只、牛两头、马3匹、10多只北山羊。

画面左侧刻有一只远离畜群、头部朝下的鹿,表示此鹿可能已经死亡。画面右下角刻有一只小羊正拱在母羊肚下吃奶。由于岩石破碎,小羊羔仅存上半身。骑牛牧童位于画面右边第一排羊群中间。

此幅作品描绘的,是畜群在草原上吃饱以后集体休息的场面,虽然是小马跟着大马、小羊随着大羊、公牛伴着母牛,但整个畜群还是排列成行在一起的。画面左边中间就有一匹小马静卧在一匹大公马的身边。此幅岩画系敲打加磨制而成,部分画面已被很厚的**石苔覆盖,其创作年代比较久远。

另外,在一块岩石上,凿刻着牛、羊、狗、驴、象、人物等。它们或伫立不动,或迈着稳健的步伐朝前行走。

画面右下方刻绘一人,正双腿叉开、两臂平伸做吆喝畜群状。最令人惊奇的是画面上有一头小象,它卷扬着长鼻,摇晃着肥硕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形象十分逼真。

这是在阿尔泰山系以至全新疆地区都属于首次发现的大象岩画。它的发现这对研究远古时期的阿勒泰地区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动物群构成抑或历史某一时期的文化面貌及社会生活都有重大价值。

在多阿特沟有一幅岩画,画面上凿刻了一个骑驼牧人、一个骑马牧人、两位斗士、10多只北山羊。

岩画上的两位斗士刻于画面上方,左面斗士右手叉腰,左手抓住对方右肩,两脚前后叉开,侧身而立;臀部后横悬一根棒状物。

右面的斗士左脚在前、右脚稍后、右手抓住藏在身后的棒柄,左手握住棒的中间,也是侧身而立,与对方毫不示弱。斗士双方都列出一副一决高下的架势。

很明显,两斗士一个代表骑驼牧人一方,一个代表骑马牧人一方,他们是为争夺牧场而决斗。画面为敲打磨制而成,其年代甚为古老,作品反映了阿尔泰草原当时兴旺发达的畜牧业景象。

阿尔泰山在哪里属于哪个省

阿尔泰山脉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和蒙古西部。

阿尔泰山跨越斜跨中国、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部分领土,从戈壁(沙漠)向西西伯利亚,绵亘约2000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

发育有现代冰川;西部的山体最宽,愈向东南愈狭窄,高度亦渐低下;从东北部中国国境线,自西北向东南山势逐渐降低到3000~3500米左右。[4]山前有西北大断,向南西逐渐下降到额尔齐斯河谷地,呈4级阶梯,山地轮廓呈块状和层状;只在高山地区有冰蚀地形并有现代冰川,是中国最北端的现代冰川分布中心;除沿北西向断裂作串珠状分布有断陷盆地外,无大型纵向谷地;阿尔泰山堪称典型的断块山。与昆仑山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形成“三山夹两盆”。参差的山岭将诸如鄂毕河(向北注入北冰洋)及其主要支流额尔齐斯河这样的大河的水与流入浩瀚的中亚盆地的河流的水分离开来。发源于山地的河流出山后受断裂控制,汇入额尔齐斯河流向西北,成为鄂毕河上游,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明显。1100米以下为山麓草原带;1100~2300米为森林带,生长西伯利亚松、西伯利亚冷杉、云杉等;23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带与亚高山草甸带,为良好的夏季牧场。低处山间盆地有少量农业。山地富藏有色金属(包括金矿)。

阿尔泰山岩画《玉衣塔斯放牧图》描绘的情景是什么样子的?

阿尔泰山岩画《玉衣塔斯放牧图》描绘的是一个牧人骑着马正兴冲冲地赶着羊鹿去放牧,半道上突然从草丛中窜出一条野猪来,顿时羊、鹿受到了惊吓,山羊立刻掉头回返,鹿也停住了脚步。

牧人见状,立即策马冲向前方,一边张开双臂驱赶野猪,一边吆喝跑散的羊、鹿。

画面上野猪呲牙咧嘴、弓腰蹬腿,一副十分凶猛的样子,气氛显得有些紧张。

新疆岩画是什么?

新疆岩画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及其支脉的山崖、石块上,以岩刻为主,也有用赭红色染料绘制的。阿尔泰山岩画的图像以动物形象为主,有牛、马、鹿、驼、羊、狼、狗、狐狸等。射猎场面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骑猎画面,表现得生动传神。另外,还有舞蹈场面及生殖崇拜等内容。除此之外,巴尔达库尔岩画、呼图壁岩画等,许多内容是表现生殖崇拜,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男性在人类生殖繁衍中所占的地位,其中不少男性形象,将官表现得十分突出。

岩画 学术研究

1专业著作中岩画的制作技术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的《广西左江岩画》叫从左江岩画发现史、图像考释、岩画分期、性质及岩画特色等角度闸释左江岩画,在岩画特色介绍了绘画的颜料及技术、作画方法以及左江岩画特色等内容。使用现代仪器检测分析岩画的颜料,添加粘合剂,岩画使用投影单色平涂颜色法、骨架法表现图像并注重细节的刻画,总体来说画面整体感较强,图像多而不乱。有日体、光体、晕圈等科技方面的内容。并将左江岩画的造型与云南沧源岩画、内蒙阴山岩画、四川琪县、云南路南石林岩画等做一个比较研究,左江岩画的题材表现了巫术礼仪和神灵偶像等内容,体现了骆越统治阶级的理想和意志。阿勒泰地区文化处文管所编的《中国阿尔泰山岩画》“一书从阿尔泰山岩画所处的位置、题材、洞窟岩绘、构图、表现手法、制作手法、岩画风格等角度进行闸述,表现手法中使用夸张和对比手法,制作手法分为岩刻、岩绘、刻绘结合三大类,其中岩刻具体分为线刻、平敲(研磨)、深凿三种形式,平敲制作的图案最为常见。岩绘分为线描、平涂和刻绘结合(即刻后线条内填色)三种,并举例说明。在对岩画制作手法介绍之后,将阿尔泰山岩画具体分为写实、自由和夸张以及图案化、装饰形式三种风格。对岩面所处的地理位置、制作工具、颜料、作画目的和岩画年代等内容亦做了简单的闸述;藏传颜料研究课题组的

《藏族传统绘画颜料的历史及工艺研究》叫主要从颜料文献资料记载、制作工艺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闸述,通过实地采访民间艺人采用的制作工艺,了解加工器具的种类,详细介绍了矿物原料和植物原料两种原料工艺的基本程序,为我们了解濒临失传的藏族传统绘画颜料制作工艺提供了资料。

2岩画学、考古学、美术学专家研究中岩画的制作技术及表现手法

陈兆复的《中国岩画发现史》“主要从岩画发现地区、内容分析、年代及民族、保护、岩画的艺术特征等方面对岩画进行闸述,其中关于岩画制作手法主要分为凿刻法与涂绘法两种,其中凿刻法又具体分为敲凿、磨刻与线刻三种,以贺兰山岩画、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于岩画、东南沿海等地岩画制作手法的表现形式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对南方地区岩画使用现代仪器手段分析颜料的元素,分析颜料经久不褪的原因,根据光谱分析,发现颜料来源于附近铁矿,班澜、冯军胜的《中国岩画艺术》5从岩画造型的心理和社会动因、造型的特征、岩画造型元素运用制作手法等角度研究岩国艺术,谈及制作手法时,将其分为涂绘法和刻制法两大类,其中涂绘法又分为干涂法和线绘法两种,刻制法在技术上主要是琢、刻、唐三种,后期三种方式结合运用,国像更为精巧细致。对我国各区域分布的岩面依据其主要的图像并对其使用的制作手法做了一个间单地介绍.与岩面的遗存形式、就地取材的工具密切相关,闸述岩面具体表现手法如点、线余的运用,造型特征经历了由写实一抽象一一装饰的转变。

李水宪的《西藏原始艺术》“在谈到西藏岩面制作手法时,将其首先分为董刻类和涂绘类两大类,苗刻类又具体分为敲环法、线刻法、密刻法和密砺法四种形式;涂绘类岩国分为平涂法和线刻法两种形式。分类细致且全宜,最难得的是在叙述每一中制作方法时,不仅详细叙述了制作者可能是用的工具,制作的技术过程,还加进了这类岩面遗存形式的特点以及相关地理环境的介绍,显示出一位考古学家持有的严谨。张亚梦的《西鼓的岩国》”主要从岩面的发现与分布、与同边岩面的关系年代、图像分析、风格共型、制作手法及遗存形式等内容,制作手法的介绍在李永宪的《西截原始艺术》“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将百载岩面的制作方法分为敲苗法、线刻法、涂绘法三种,制作手法的阐述着眼于岩面作者如何表现物像的方式,西载岩面内容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表现手法不同,介绍了这三种制作手法的持征、没深度,主要分布区域等内容,根据制作方法与表现形式的异同对三种制作手法年代的先后做了一个判折;吴甲才的《红山岩面》“以红山地区合牺岩回为例,介绍岩面园形的大小、位置、年代以及制作手法等内容,书中的亮点是依据石质硬度、年代、工具、线余的光滑程度、线余凸感的强弱等标准将红山地区岩面制作手法分为九种,书中也涉及到星回、太阳神等科技方的内容:李样石、未存世著的《贺兰山与北山岩国》介绍了贺兰山与北山岩国的发现史、艺术性特点,作者根据岩面特点总结出岩面风椅、分布持点及制作方法、地理环境、石质及硬度、作面工具、作面方法、颜料、南北方作面益异,最后介绍贺兰山与北山岩面的唐制法、敲苗法、雀刻法、颜料涂面法等四种制作方法,并总结了这一区域岩面的十一种艺术手法。束锅红,郑彦用的《贺兰山岩面与世界遗产》0一书介绍了岩面的历史文献记载、20世纪60年代以后贺兰山岩面的发现史、制作方法、所处环境及地位、功能和作用、现状与保护以及在申报世界遗产中的潜力、挑战和对策研究等内容。其中制作方法分为磨制法、敲苗法、苗刻法、赢料涂国法四种。

吴才的《新石器早期岩面判定方法的几点认识》“将红山岩面制作方法分为十种,唐刻法与研唐法皆出现于石器时期.皆使用硬度较高的工具反复密制,在成像线余习凸感有明显的差异。钻塞密刻法与钻塞法皆使用尖利器做成小点并使用线余连接起未.不同的是钻整密刻多了一适唐刻的工序。塞密法与刻法两种制作方法与钻塞密刻法、钻塞法区别在于对岩石硕度是否有要求。此外还有苗刻法、划刻法、蓝金法和彩绘法等制作方法;依据岩面的刻痕、与基葬遗址的关系、制作方法、实验考古、考古类比法等方式判定是否为新石器时代岩国,这些判定方法亦为研究内蒙古地区岩面制作手法提供了角度;张亚莎的《西载岩面的制作与表现》“在介绍西载岩面制作手法的基础上,其叙述的密制法与法国考古学家·弗拉曼、益山林所闸述的密制法区别很大。西藏岩面的制作及表现手法分为早、中、晚三斯,介绍了各斯制作手法及表现手法的特点,推断出西截岩回整体上以写实为主,线条表现为基本表现手法、出现绘面装饰风等特点,西藏岩面两于新石器晚斯以后的遗存。从岩面的制作与表现手法两方闸述西载岩面,并予以具体分析,提供了一个兼具广度与深度的研究视角。

采艳的《放伦款包岩面初步研究》”“简要介绍了款伦款包人物、动物、尼所、车辆四种题材的岩画,依据岩面制作手法及表现手法对同一题材岩回进行考古类型学研究,并对这一区域具有代表性的车辆、穹庐毡帐岩面进行分析研究。对同一题材不同风格的岩面从制作手法、表现手法及形式等方面做类型学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

从岩国的实验考古学方面,吉日拉吉·序马尔的印度达拉奇《查丹穴岩面制作技术的实验考古研究》“、鲁晓红的《河南省新郑市穴岩面制作实验考古报告》、杨光的《河南省具茨山穴岩面制作的实验考古学报告》、吴甲才的《新石器早斯岩面判定方法的几点认识》采用实验考古的方式还原岩面制作方法,过程中记录制作的时间、地点、实验工具、制作出的岩面尺寸、石质硬度、参与人员、实验步骤、实验记示等内容,提供一个研究的角度和规范性操作的范式,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研究线索。

此外还有一些著作及文草,如山林的《草原寻梦——内蒙古岩面考宗纪实》、朱利年的《内蒙古翁牛特族岩画调查研究》、于桂兰的《西藏涂绘岩面的初步研究》、王炳华的《新疆岩面的发现、分布与工艺、彩绘一—新疆岩田概观之一》、席琳、魏关丽的《甘常马暴山区早斯游救文化遗存研究》、刘全萍的《浅议新疆岩面中的空间表现》等有关岩面制作技术的研究记教都没有超出上述范到。

3其他历史及科学社会史的相关研究

益山林先生的《中国岩画学》从岩面的发现与研究、分布和区域特征、岩面题材及母题解析、岩面的功能,民族岩国的主要内容、岩国的审关特点等角度对中国岩画进行了详细闸述,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岩国的发严状况。就著作的篇佰未讲,书中关于岩面制作手法、制作工具及表现手法这一方的内容较少;此外套田夫、张亚梦著的《原始艺术》一书亦是从以上几个角度研究岩面,推断出距今4000-2000年是中国岩面制作的主要阶段,且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前文字文化时期正好与中国岩画的繁荣时期相吻台。主要介绍了区域代表性的岩面.并对不同区域同一题材岩面做一个分析、比较研究。益山林的《草原寻梦——内蒙古岩国考宗纪实》“介绍了内蒙主要的岩国地点.如阴山、桌于山、阿拉善乌兰宗布草原、锅林郭勒草原、赤峰、大兴安岭等地的岩面.主要从栖材、面辆大小、社会生产与生活、制作手法、记录方法、与文献资料的记载等角度介绍合地岩面点,使笔者对内蒙古地区合岩面地点有霉些重要的、代表性的岩面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笔者之后的岩面考宗提供一个指引性的信号。

萧立广、谭士俊的《岩石上的吁——达楚草原岩面巡礼》m一书按用达茂草原岩国的题材,将岩面分为史意,人事篇,文化、艺术篇,天象、自然、科技篇,动物世界篇、书面篇等内容。书中与科技史相关的内容如狩猎岩面、丑猎岩,如玉猎岩国猎取野生动物、多种猎捕技能以及之后的国养牲岩面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狩猎、游妆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书中达茂草原岩面中包含太阳、月亮、日月食、北斗星、三星测时辰、五星珠、牧人祭风图、积雨云、尘卷风以及物候岩面如雁归报春未、白露玄乌归、夏至鹿角归、大雪虎始交等内容,皆是与科技史的内容相关联,为研究内蒙古地区岩面科技史方的内容提供一个视角。

参考文献

]广西壮族自治区搏勒馆广西左红岩西|M]北家:文物出就社,1988.

2]断能维否尔自治区阿勒都地区文化处文管所中国阿余泰山岩西|M]雨安:陕西人关美术出版社,198713]藏传加料研实课题细关于蒸续传统绘画加料的历史及工艺研笑]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199%():11-14.

1]陈走复,中国若画发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祛,1991.

I5]班澜,高军造中国若西艺术M].叶和油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程,2008.

16]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M].石家庄:河我教育出版社,1998.

7l张亚莎而煮的若画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8吴平才,红山若西M1学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就社,2008.

19]李祥石,米存世。贸兰山与我山结西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程,1993.

11]来锅红,郑彦费。贸兰山若西与世界通产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a3.

111]吴平才、新石器早期岩西判定方法的几点从识训内蒙古师就大学学报借学社会科学版)。2014,43(6):10-15.

112]张至莎西藏粘西的制作与表现训。面藏大学学报,19941):37-40.

11习呆格,故伦数包岩西初步研究ID].呼和油特:内蒙古大学,201514古日拉志车马尔,篇·干什的,张嘉晕,印度选拉奇一查升四尖岩画朝作技术的实验考古研究非民族论坛,20160):36-42.

11]盖山林中国岩么学IM].北京;书向文献出版社,1995.

11国盖山林苹原寻梦一内蒙古岩西考察纪笑Ml济南:山东西报出版社,1999.

1]萧立广,潭士能,若石上的呼麦——选炭辈原若西延礼刚,北京:文物出版程,2014.

阿尔泰山奥克孜拜克、杜拉特岩画在构图中有什么特点?

奥克孜拜克、杜拉特岩画,地处阿尔泰山系低山带,分布于奥古孜拜克、杜拉特古孜道间的数条小沟中,在城区阿尔泰山岩画长廊东南16千米,海拔1000米,岩画分布面积达11000平方米,有近百幅之多,为阿勒泰地区少有的岩画群之一。

奥克孜拜克、杜拉特岩画在构图中,有的似同类动物成排,对峙呈上下交错布局,有的将食肉类或食草类动物同凿一石,形成追逐、撕咬等场面,有的将动物同人类放在一起,形成一幅远古先民放牧、狩猎的生活画面。

这几处较典型的岩画在构图形式上灵活多样,画面形象自然,有生活气息,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它独到之处,这些古代先民善于运用夸张和对比来弥补绘画技巧上的不足,以期达到艺术的效果。

阿尔泰山岩画《博塔毛音围猎放牧图》描绘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

阿尔泰山岩画《博塔毛音围猎放牧图》图上共凿刻9个骑马人、一个徒步猎人、一个有尾饰的男子、一只猎犬、两只鹿、一匹马、一头大骆驼、30多只大角羊、一只狼。画面中间有一只形象突出的大骆驼。

画面可以分为左右两部分,从偌大的围猎场面来看,这是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围猎行动,行动前首先选择好围猎地点,确定好围猎时间。

围猎开始后,临场有指挥,每个狩猎者既有具体分工,又要相互合作。当一群野羊和野鹿、野骆驼等野兽聚集在一起吃草、歇息、共享大自然所赐给它们的幸福时,一伙围猎者突然出现,并且迅速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一下子打破了草原上以往的平静。

野兽群顿时大乱,东南西北,到处乱窜。徒步进入兽群携带弓箭的猎人则显得不慌不忙,用箭杆挑着弓放在肩头上,小跑的样子往东赶。骑马的猎人则从不同方向把野兽往一起撵,包围圈越来越小。

一只大灰狼不知什么时候钻进了野羊群,还未来得及下手,就被呼啸而至的骑马猎人吓跑了。有6位骑马猎人将一头大骆驼围在中间,其中被裹进来的羊、鹿也吓得不知所措。

在兽群的西面,不仅有骑马猎人,还有一只猎犬把企图逃跑的羊、鹿仍然往包围圈里赶。东面远处一骑马猎人正弯腰曲背、张开双臂,竭尽全力把逃散了的羊、马往包围圈里撵。

那位后有尾饰的男子也是挥动着双臂把野山羊往包围圈里赶。整个画面是一幅、生与死的大搏斗场面。

“放牧图”凿刻在岩石上,一个骑马牧人后跟一只牧犬,驱赶着一只大鹿。大鹿单角、上分四叉。虽然画面上只刻绘了一只鹿,但作品表明的是牧人与牧犬驱赶的是一群鹿,故画面上的鹿凿刻得特别大,与牧人骑的马和所带的牧犬形成巨大的反差。

从绘画艺术的角度讲,这是一幅看似纪实、实为写意的作品。同时,这幅作品还揭示出:在很早以前,或者说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把野鹿驯化成了家鹿。